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數字技術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階梯。為進一步助推區域教育質量提升,用數字技術為教育教學改革賦能,北京十六進制科技有限公司教學質量提升研究院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探索實踐。該研究院依托區域數字化教學實踐,持續挖掘信息技術賦能教學質量提升的策略與方法,通過科學、規范、有效的服務與指導,幫助師生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推動區域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北京十六進制科技有限公司深耕基礎教育信息化領域,秉承“助力規模化因材施教,讓優質教育回歸課堂”的初心,工作團隊深入教學一線,駐校研發18個月,打造了教學云平臺——“十六課堂”,構建精準到校、精準到班、精準到人的數字化教學生態。
“十六課堂”生長于課堂,應用于課堂。目前,全國1200余所學校已享受到“十六課堂”的數字化教學服務。
青島嶗山:優化作業管理,推動智慧教育發展
青島市嶗山區以作業改革為突破口,統籌建設課堂教學云平臺,建立作業定期監測制度,實現作業分層、個性化指導,探索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作業時間,切實發揮好作業育人功能。
徐州云龍:構建“精準教、個性學”的區域教育新生態
徐州市云龍區在“云碼云學”行動中,借助基于AI的數據分析,動態收集學生學習過程性數據,發揮“云平臺”在服務學生自主學習、服務教師改進教學、服務農村提高質量、服務家校協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構建“精準教、個性學”的區域教育新生態。
重慶合川:“過程性數據”賦能,助推教育評價改革
重慶市合川區通過云平臺大數據系統實現教學全場景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智能診斷、實時反饋,創新“教師精選時長作業 、學生紙質作答掃描、平臺數據分析反饋、個性作業融向投放”教學模式,使作業管理從“可視”到“可控”,提升區域教學精準度,促進教育評價改革提質增效。
山東龍口:打造特色區本資源庫,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山東省龍口市依托智慧云課堂項目,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學各環節。結合區域教學實際需求,打造區域專屬的“區本資源庫”,并在每學期組建符合區域學情的區本作業本——“智能卡”,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教師精準施教、教育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有效數據支撐,進一步推動教育均衡發展與教學減負提質。
未來,十六進制教學質量提升研究院將搭建區域優質資源共享、創新成果展示的交流平臺,緊密結合區域教育教學實際需求,圍繞“提升區域教育質量”這一核心目標開展深度研究與教育教學交流活動,以數字化技術賦能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為區域教育質量提升提供重要保障。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