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雙減”政策、踐行新課標理念、提升教師研究意識、促進課堂教學方式變革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確保學生學會、學足、學好,2023年2月28日至3月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第二小學教育集團開展了“同課異構”課堂教學專題研討活動。本次研討活動特別邀請了校外專家以及銀川市金鳳區第七小學教師張娟、金鳳區第十六小學教師呂慧慧、本校教師楊興艷、楊洋參與。
在語文專場,張娟與楊興艷兩位教師就《月是故鄉明》一課進行了新課標引領下的大單元教學與傳統課時教學的精彩展示。
張娟以“月”為線索,通過兩個任務讓學生理解課題、感受鄉愁;楊興艷大膽嘗試新課標理念下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兩位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施方面的創新和用心,為前來觀課的教師打開了新的教學思路,帶來了不少啟發。
課后,吳忠市的專家對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了點評,肯定了同心縣第二小學在大單元教學上的嘗試,同時就新課標下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出了具體建議。一是加強理論學習,二是注重課標與教材的通識能力,三是提高教案的設計能力及課堂架構能力,四是落實教師的信息化能力,五是提高作業設計能力,六是提高教學評一體化下出題的能力。
在數學專場,楊洋和呂慧慧兩位教師本著“同中求異,穩中有變”的宗旨,對同一課題《認識東、南、西、北》展開教學活動。她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圍繞教學重難點,進行獨具個性的教學設計,賦予靜態教材以生命活力,展現了一堂堂精彩紛呈、妙趣橫生的數學課,達到同課共研、共同進步的目的。
楊洋采用猜謎語和兒歌的形式,將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認識方向的現實情境中。通過“轉一轉、指一指、找一找、貼一貼、變一變、說一說”等活動,以任務驅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推理、思辨中建構知識,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教師上課現場
呂慧慧將課堂移到室外,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結合點,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充分交流生活中辨別方向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同心縣第二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馬希芳發言
同心縣第二小學教育集團校長馬希芳表示,本次教學專題研討活動“以同入手、以異生輝、歸為大同”,即減負提質、立德樹人、樂學增效。同時,馬希芳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了寶貴意見。她認為,幾位老師的教學思想是統一的,歸納總結、得出通法,但是需要反思是否達到了想要的課堂效果。要從傳統的“講聽式”教學向訓練互動式教學轉變,把方法交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問題盡量在課堂上處理,先練后講、以練代講,培養和加強課堂即興生成的能力。
最后,銀川市興慶區第十六小學黨支部書記、富寧校區執行校長王彩莉在指導發言中,肯定了幾位教師的精彩授課及各位教師的中肯點評。她表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和知識探究的過程,要多關注課本、教參和課標,注重板書細節,加強學生活動環節和問題的設計,要讓學生自主回答、自主討論,對學生的評價要以肯定、鼓勵為主。
“水本無華,相蕩而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本次同課異構活動恰逢學校教研活動月,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流、相互學習的平臺,促進了教師在學習中吸收、在吸收中借鑒、在借鑒中成長,對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專業發展能力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有力地推動了教學改革。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