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支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產教融合共同體、推進實施綠色低碳學科專業建設行動、打造“磁懸浮低碳技術重點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構建綠色低碳相關技術發展的產學研全鏈條創新網絡……近日,山東省濰坊學院出臺《服務和融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助推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同時,學校將在服務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和行業產業需求中,全面提升辦學的綜合實力和人才、科技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推動學校發展實現“量”的快速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
聚力學科建設,招才引智引領發展
學校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緊密對接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統籌集聚優勢資源,打造一批“高峰”學科點和學科方向;出臺交叉學科創新團隊培育辦法,實施“交叉學科創新團隊培育計劃”,建立綠色化工、雙碳研究、智慧農業和節能等交叉學科研究團隊。
學校強化高水平專業建設,重點打造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元宇宙、磁懸浮等新興應用型專業(群),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開設“工科+師范”職業技術師范本科專業,大力培養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急需的齊魯大工匠、技術技能大師。
在人才引進方面,學校積極拓寬招才引才渠道,完善表彰激勵機制,營造招才引智濃厚氛圍;實施“金種子”引才計劃,提前遴選一批優秀在校博士生,與其簽訂“信用合同”;用好人才“雙落戶”制度,構建重點人才團隊超常規引育機制,探索實施“學科+人才”和“團隊+人才”引育模式;全面對接濰坊市高層次人才政策待遇,打造高端人才來校“綠色通道”,大力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圍,積極建設“近悅遠來”的人才發展環境。
聚力教育教學,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學校積極構建全環境育人工作體系,實施時代新人育人工程、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創優計劃和“大思政課”建設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全方位思想政治引領;堅持“五育”并舉,深化“五育”融合融通和評價改革,深化德育綜合改革工程,把立德作為育人根本,注重德育實踐,推進德育創新,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此外,學校全面實施教育教學改革“一號工程”,深化產教融合、推進課堂革命;深入實施“教學立?!睉鹇?,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統籌學校資源,成立多主體參與的校級產業學院,建設支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產教融合共同體;出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將課堂教學改革作為人才培養質量的突破口,將全過程學業評價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抓手,統籌推動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教學管理和現代教學技術應用等一體化改革,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聚力數字賦能,撬動教育教學變革
學校實施校園數字化行動計劃,依托5G、智能物聯網等,推進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智慧校園建設,推進數字新基建;拓寬校內外數字教育資源供給渠道,充分利用國家和區域數字教育資源,積極開發校本資源,豐富數字教育資源有效供給;強化數字應用賦能,以數字化為杠桿撬動教育教學整體性變革。
學校整合優勢資源,重點打造磁懸浮低碳技術重點實驗室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構建綠色低碳相關技術發展的產學研全鏈條創新網絡;實施“有組織攻關重大項目培育計劃”,在攻克綠色低碳核心技術等“卡脖子”問題上下功夫,推動科技創新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加快區域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匯聚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產業園區的創新要素,打造創新動力源,推進協同創新與成果轉化。
聚力校城融合,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學校緊密對接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開展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促進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檔升級、深入實施科教強魯人才興魯戰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中開展戰略謀劃,找到自身位置和空間,對接重點項目,打造產業協同創新聯盟。
學校主動融入濰坊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強化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的“兩個協同”,深化產教融合、推進科教融匯。深耕北海文化、濰水文化研究,主持編纂《濰坊通史》,創辦陳介祺金石書法學院、東亞文化研究院、岳鎮海瀆研究院,助力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近年來,學校各級智庫推出一系列研究成果,幾十項成果被采納,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咨詢;成立量子信息技術研究院、現代園藝研究院、低碳技術研究院、鄉村振興學院、農業農村現代化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助推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服務濰坊市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和鄉村振興,累計選派13批共7900余名師范專業學生赴濰坊市的5個縣市區200余所學校開展實習支教,助力濰坊市基礎教育再創輝煌。(王珍)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