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背景
長期以來,“長于智,疏于德、弱于體美勞”是我國五育發展狀況的寫照。2019年《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進一步要求: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了: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的“五育融合”育人目標。自此,“五育融合”應運而生。如果說“五育并舉”強調的是“德智體美勞”缺一不可,“五育融合”則致力于在貫通融合中實現“五育并舉”。嚴謹而言,“五育融合”是對“五育并舉”理論的一個提升,是“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簡稱,旨在德智體美勞“五育”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各育目標相互之間的深度融合,發揮好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兼容并蓄、同心同向的作用。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的轉化,是從教育靜態平衡到動態融通的進路,是從價值引領到育人實踐的探索。可見,“五育融合”是當前及未來基礎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是新時代教育的鮮明特色,更是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實踐創新點
作為教育傳統強區,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牢牢把握“德育為先、智育為重、體育為基、美育為要、勞動為本”育人方向,通過“12345”為抓手,打造“五育”融合“荔灣模式”,即組建1個德育研究會,成立區德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和文未成年人心理咨詢與輔導中心“雙中心”,實施“科教”“體教”“藝教”三教融合特色項目,搭建“奧林匹克少年體育學院”“何香凝少年藝術學院”“詹天佑少年科學院”“荔灣區家庭教育學院”“四學院”平臺,構建組織保障、專家引領、上下聯動、多方協同、督導考核五項推進機制。同時,拓寬“三全育人”新渠道新陣地,開展“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西關文化、校本文化”“四大文化”實踐活動,推進“書香校園、書香家庭、書香社區”“三書香”建設,實現德育與體育、美育、科技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推動區域特色教育發展
實踐做法
加強頂層設計,夯實“五育融合”保障基礎。
一是政策支持。在《荔灣區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和《荔灣區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了特色發展戰略目標和全面育人水平再提升行動計劃,要求“五育融合體系基本完善”,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個性發展。2023年,為了更好推進“五育融合”工作,召開全區五育融合推進會,表彰了五育融合工作先進個人,進一步明確了全區“五育融合”特色教育的工作要求,制定了荔灣區推進“五育融合”特色教育1+7系列文件,1是《荔灣區推進“五育融合”特色教育工作實施方案》,7分別是我區推進新時代德育、體教、藝教、科教、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7方面的工作實施方案,從而推動荔灣區“五育融合”特色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是組織機構建設。組建德育研究會,下設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勞動教育、法治教育、環境教育和數字德育專業委員會。成立體教融合、藝教融合、科教融合工作領導小組,全區范圍內聘請總教練、總指導、總輔導員,設立八大項目藝術團。通過引進、招聘、培養、調優等多種途徑和形式,充實學校體育、美育、科技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提升特色教育專職教師隊伍的競爭力。
三是加強經費保障。荔灣區政府辦在2013年印發了《荔灣區深化體教、藝教、科教“三融合”特色教育工作實施方案(試行)》,在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2013年起,區財局安排特色教育專項經費,每年投入1740萬元,全力保障中小學特色教育建設。此外,區科工信局、區科協每年投入300萬元支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
創新工作思路,推動“五育融合”長足發展。
一是專家引領。早在2013年,荔灣區政府與中國教科院簽訂協議,共建“區域推進教育現代化荔灣實踐基地”。特色教育、生態型德育和家庭教育作為合作項目之一,得到全國頂尖專家團隊的支持和具體指導。2017年,承辦了《中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規范》專家論證會。2018年,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基本實現“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建設。2016年12月承辦了第九屆全國體育聯盟現場展示及研討會。
二是學院搭臺。2013年,聯合多個部門成立“奧林匹克少年體育學院”“何香凝少年藝術學院”“詹天佑少年科學院”“荔灣區家庭教育學院”“四學院”,開展“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西關文化、校本文化”“四大文化”實踐活動,推進“書香校園、書香家庭、書香社區”“三書香”建設,實現德育與體育、美育、科技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推動區域特色教育發展。
搭建育人載體,擦亮“五育融合”品牌效應。
一是面向全體學生。堅持17年開展“重走長征路”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堅持17年開展“三書香”讀書節活動,舉辦8屆陽光心理節活動。開展“三月三、荔枝灣”“五月五、龍船鼓”“八月八、轉文塔”等具荔灣特色的文化活動。實施體育、藝術、科技教育“2+1+1”特色項目。開展“最美南粵少年”“羊城小市長”“優秀學生”“十佳讀書人物”“小學士、小碩士、小博士、小院士”評比活動。開展了六批32項每年近3.45萬人次學生參加的冠名活動。大力開展高水平團隊的建設。
二是面向家庭背景下的全體公民。2014年1月,率先在全國成立了首家家庭教育學院——荔灣區家庭教育學院,在1.0版、2.0版、3.0版的基礎上開展“荔家美4+N”建設工程,“4”即四路共建:走實政府引領護航之路,走新學校教育賦能之路,走穩家庭教育實踐之路,走寬社會協作共建之路;“N”即多部門共建、多渠道共育。在政府主導下,與區內多個政府部門、企業、街道協同共建,創新協同育人體制機制,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主題活動和親子研學活動,持續每月開展一場家庭教育進家庭、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機關、進經濟聯社的“六進”專題講座,與街道共建青少年黨群服務驛站和兒童友好社區,助力全區青少年成長。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