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大荔縣崇業幼兒園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規律,開展多輪集體教研、學齡段分組教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五大領域課程中。幼兒園巧妙利用墻面、走廊、樓梯間等空間位置,提供大量易于幼兒接受的有濃厚民族氣息的傳統文化圖片和各種手工作品,分階段、分層次地懸掛、陳設在教育環境中,并利用節日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幼兒感知、探索、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促進幼兒“五育”融合全面發展。
二十四節氣體驗課與幼兒教育深度融合
大荔縣崇業幼兒園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和實際,根據二十四節氣的更替變化,選擇一年當中具有明顯特征的“四季八節”,作為節氣主題活動設計的目標。通過二十四節氣體驗課程,幫助幼兒感知植物的枯榮、動物的游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幼兒心中播下文化認同和精神歸屬的種子,讓幼兒真正成為“自然之子”。
每一個節氣課程開展前,教師會進行集體教研,并繪制節氣主題網絡圖。活動設計主要從自然探索、節氣體驗、文化藝術、飲食保健四個方面展開。以雨水節氣為例,在自然探索環節組織孩子嘗試用各種容器收集雨水,并運用不同的方法比較收集到的雨水量;親子實踐活動“水中的彩虹雨”通過實驗操作,讓幼兒驗證自己的猜測,探索并發現油和水不相容的現象;節氣體驗活動“親近雨水”帶領幼兒走出教室,欣賞小雨點落下來的情景;和幼兒一起欣賞古詩《春夜喜雨》,理解古詩的優美意境;集體教學《雨水》課程,探索用聲音的強弱、動作幅度的大小及樂器來表現雨水的聲音、力度差異等。
幼兒用彩泥繪制出的雨水畫
以節氣為主題的活動設計使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更為聚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設計一些教學游戲,引導幼兒通過游戲來加深對二十四節氣的理解,提升了學習效果,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深植于孩子心田。
豐富的節日活動體驗傳統文化魅力
崇業幼兒園依據幼兒的身心特點,結合傳統節日資源,構建傳統節日體驗活動;分解幼兒發展目標,并據此確定、篩選適合開展體驗活動的傳統節日;確定適宜開展體驗活動的傳統節日,撰寫活動方案;實踐傳統節日體驗活動,評估幼兒學習效果,提煉經典案例;形成具有推廣價值的傳統節日體驗活動案例集。
利用民間故事、童謠、圖片等幫助幼兒理解什么是“孝敬父母、尊師重道、團結友愛、謙虛禮貌、勤勞節儉、自強不息”等傳統美德,并將這些美德滲透在一日活動中,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從小樹立健康的道德觀。
開展一系列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讓幼兒在傳統節日氛圍的烘托中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樂趣。如元旦時開展剪窗花、做燈籠、寫對聯、畫福字等活動,使幼兒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體驗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端午節舉辦“濃情端午·粽享童趣”主題活動,讓幼兒體驗踩艾草、沐蘭湯、畫額面、包粽子等環節。六一兒童節組織幼兒在游園會上品傳統美食、玩民間游戲、做民間藝術品。在國慶節、中秋節,開展主題游園活動,還有穿漢服·走紅毯、制作月餅、猜燈謎、畫團扇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主題讀書活動培養兒童閱讀能力
崇業幼兒園通過“五徑五法”開展“典耀中華”主題讀書系列行動。“五徑”即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五種途徑,分別為:環境熏陶、共讀助推、親子陪伴、繪本共享、生活故事激趣。“五法”即培養自主閱讀能力的五種方法:多“聽”、重“讀”、倡“說”、樂“繪”、共“享”。
讀書角縮影
多“聽”,即幼兒園公眾號平臺成立專欄,定期推送各類內容,同時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傾聽同伴的游戲故事、傾聽同伴的周記故事,幼兒在聆聽中,豐富儲備、拓寬視野、培養閱讀意識。
重“讀”,即開展“童年有書、未來有夢”讀書系列活動,著力打造多種閱讀環境使幼兒愛上讀書,每天堅持讀書。教師開展讀書分享、讀書培訓,提升專業能力。
倡“說”,即為培養幼兒敢說、愛講、樂分享的閱讀品質,在閱讀啟蒙的基礎上,強化自主性培養,以“講”為抓手,為幼兒開展豐富新穎的活動。例如,國旗下紅色故事分享、親子故事分享 、世界讀書日活動、自主游戲規劃分享、游戲故事分享等,讓幼兒在積極的表達中感悟書香的魅力,增強閱讀的自主性。
樂“繪”,即用貼近生活的素材,鼓勵幼兒繪出屬于自己的生活、游戲故事,在“創作游戲故事小書”的過程中,讓幼兒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對書籍的創作有認識、對文學作品的來源有深入理解。
共“享”,即以班級分享國學經典為特色形式。每天離園前,面向全體家長分享展示,在歡快的歌聲中,幼兒能更快樂地親近、學習和傳承經典,真切感受中華傳統文化之美。
教研組研討出《典耀中華》叢書共六冊,主要內容包含“蒙學經典”“古詩詞”“節氣兒歌童謠”三大板塊。全書內容配有曲庫、視頻庫,充分考慮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點,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手勢舞唱跳的方式,用明快的節奏配合簡單動作,幫助孩子了解內容。幼兒在歌唱、舞蹈律動中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樂感,同時豐富了幼兒園園本課程。
文化藝術節上小小書童誦讀經典
崇業幼兒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開展讓多方受益,不僅促進了孩子的健康全面發展,也有效促進了教師文化素養和家長育兒理念的提升。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