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西京學院聯合中國教育在線舉辦第四屆全國高校高考志愿填報咨詢會(陜西本科二批志愿填報主會場)在西京學院舉辦。
第四屆全國高校高考志愿填報咨詢會(陜西本科二批主會場)
咨詢會現場,在西京學院傳媒學院咨詢展位上,前來咨詢的考生和家長絡繹不絕。作為以理工科專業為特色的本科院校,西京學院傳媒學院走出了一條特色育人之路。
打造專業師資隊伍,培養扎實傳媒功底
傳媒學院下設新聞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網絡與新媒體(新文科建設試點專業)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校級特色專業)三個本科專業。學院圍繞國家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落實“匠心精神+藝術素養”人才培養特色,突出“新聞傳播學科與計算機、藝術學學科”交叉融合,注重跨學科、高水平、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建設(雙師型占比達60%)。學院定位為“為地方媒體和文化產業機構培養綜合實踐能力強,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創新應用型傳媒人才”。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為學生在校期間提供專業的理論知識,培養扎實的傳媒功底。
硬件設備一流,突出實踐應用能力培養
傳媒學院建有全媒體數字實驗室、融媒體仿真實驗室、多功能影棚等9個專業實驗室,建有動靜傳媒工作室、喜馬拉雅工作室、藍鯨工作室等7個校企合作工作室,總面積1200余平方米,形成了“策、采、寫、編、評、播、傳、運”一條鏈融媒體實踐創新訓練平臺。
學院注重夯實基礎,突出實踐應用能力培養,設立課程實驗—專業綜合實訓—畢業實習階梯式實踐教學體系,單一能力培養向綜合能力培養發展。學院在課程實驗教學環節中強化設計型、綜合型實驗。專業綜合實訓(設計)依托校內外實踐平臺,以工作坊形式,與行業實際工作鏈條對應,與課程群模塊對接,融入真實環境、真實項目,校企共同指導,統籌各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開展,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與創新能力。2020年12月,院長張西靜主持的《基于工作室的融媒體時代應用型傳媒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探索》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2023年3月,學院成立鄉村振興直播產業學院+鄉村振興直播產業研究院,聚焦全媒體人才,賦能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直播產業學院實施探索“1234”人才培養模式,即聚焦“全媒體人才賦能鄉村振興”1個主題,設置“網絡視聽內容制作”和“新媒體直播運營”2個方向,通過3類實踐(校內創新實踐、鄉村基層社會實踐、新媒體平臺線上項目實踐),培養4類服務(電商直播運營者、鄉村文化傳播者、鄉土文創產品設計者、鄉村智慧政務管理服務者)。新媒體賦能數字鄉村建設,服務村莊16個,學生創作實踐教學成果作品300多項;深化校政地企合作,建設校內直播基地2個,建設陜西鄉村振興產品示范區1個;400名學生進入產業學院學習,促進了學生實習實踐和就業提升。
搭建西京智媒體國際論壇,拓寬學生國際視野
2020年至今,傳媒學院連續承辦5屆西京智媒體國際論壇,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邀請喻國民、胡正榮、嚴三九等知名專家學者來校開展學術交流,探討智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學科的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話題。傳媒學院未來將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利用AI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第五屆西京智媒體國際論壇
傳媒學院建有大型校外教學實習實訓基地9個,與騰訊·大秦網、陜西廣播電視臺、新浪網、西影傳媒等60多家媒體及企業通過定向式培養、項目合作、頂崗實習等方式深度合作。
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成就行業內外精英
在大學4年的教學過程中,傳媒學院在專業技能和個人發展上為學生提供引導性教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校友。校友李都2017年畢業于傳媒學院新聞學專業,在陜西師范大學新聞學專業深造,并獲得碩士、博士學位。2018年11月,其作品《成見坍塌與價值重塑——基于游戲媒介虛擬空間的人口遷徙傳播現象研究》獲“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三等獎。
傳媒學院畢業季
2013級新聞學專業畢業生鐘夢哲,現就職于華商網任首席記者;2018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畢業生朱洋可,就職于新華社(陜西分社);2019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畢業生田強,曾在上海特斯拉、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擔任品牌策劃、節目企宣等重要職位,現就職于北京魚得水營銷顧問有限公司,任企劃總監;新聞學2021級校友高婷,就職于海南三亞廣播電視臺,參與策劃海南六水共治重點宣傳報道《山海互動“藍綠”互補三亞保亭攜手打造跨區域生態補償“赤田經驗”》,2024年來,共參與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等系列報道。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