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教育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支撐。2020年,重慶市江津區與毗鄰的四川省瀘州市簽訂教育合作協議,共同承擔“成渝協同”項目“渝西川南教育融合發展試點”。2021年,江津與瀘州、永川、榮昌共同簽約組建渝西川南(瀘永江榮)教育共同體。2023年,川南自貢、內江、宜賓3市和渝西大足、綦江、銅梁、萬盛4區加入成立川南渝西教育共同體。本文以渝西川南(瀘永江榮)教育共同體為主要觀察對象,重點介紹江津通過共同體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在機制建設、模式構建等方面的行動實踐。
創新渝西川南教育合作機制
(一)以章程為載體的共同體建設
1.凝聚共識,制定章程。2021年,江津區、瀘州市、永川區、榮昌區教育主管部門聯合審定了章程,明確了共同體性質、宗旨、任務、機構、成員、經費等。2023年,共同體擴容后對章程總體結構和內容進行了技術性修編。
2.健全制度,確保運行。建立共同體輪值負責、聯席會議、文件流轉等系列工作制度。共同體輪值理事長單位由理事會或聯席會議推薦產生。
(二)利于區域協同的江津機制建設
1.建立內部領導決策機制。成立以區教委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負責各類合作協議、實施方案等審定工作,明確分管領導、責任科室和聯絡員職能職責。各科室(單位)和學校按照領導小組的決策部署,分頭分項落實教育合作。
2.建立文件流轉交辦機制。為解決共同體無統一公文系統、無印章等問題,一方面推動建立共同體統一文件字號、項目牽頭單位代章簽發、社交軟件轉交等程序制度,另一方面建立本單位內部文件流轉機制,規范送簽、交辦等程序。
3.建立內部會商通報機制。將教育合作階段進度、總結報告等納入區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區委教育工委會議的會商通報議程。建立工作臺賬,每年召開至少2次改革專題會(或秘書組會)。建立項目內部科室(單位)負責制。
4.建立工作成果提煉機制。江津教育合作經驗在川渝教育協同發展第三次聯席會上交流發言,獲評“成渝協同”項目優秀試點單位。
(三)確保合作落地的江津行動策略
1.市區聯動。由于川渝管理層級差異,四地間搭建市對區、區對區、區對縣等多層次的教育合作關系。比如,江津除與瀘州聯合推進中職教師跟崗互派,還就干部教師培訓等與瀘州市下屬的合江縣開展交叉培訓。
2.科室推動。編制共同體各成員單位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教師教育、資源建設等對應科室(單位)負責人通訊錄,推動各對應科室相互對接協調。
3.院校互動。推動跨區域中小學、高校結對共建,開展校際交流合作。目前,江津區已與永川4所重點高中、瀘州5所職業院校結對。組建鄉村教育聯盟,3對幼兒園、6對小學、6對初中學校建立結對關系。
4.校地行動。鼓勵跨區域學校、地方交叉對接交流。重慶交通大學與瀘州市科技局對接磋商,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與成都縱橫自動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合作等。
構建渝西川南教育共同體實踐模式
(一)合作共建三大資源
共建人才、基地、課程優質資源數據庫。2023年啟動共同體高質量發展“百千萬工程”,擬遴選培育高品質學校100所,名師工作室100個,新時代名師名校長1000名,打造優質教育教學資源10000個。
(二)協同打造五大品牌
一是建立知名校長、研訓專家等優秀人才互動交流機制,建設“優師智庫”。二是通過遴選與開發相結合的方式,建設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教師教育培訓等課程,打造“共享課程”。三是基于現代教育技術,建立各階段學校教育聯盟,依托互聯網平臺開展合作交流,實現“智校互聯”。四是支持聯合研究,推動教育評價、產教融合、作業設計等教育改革,實現“集成改革”效益。五是以名師課博會為窗口,舉辦各類培訓班8個,培訓師資638人次;100余名干部教師參加掛職交流;舉辦各類教育論壇6次、課博會3屆、課例展示5次,彰顯“立體研修”效應。
(三)創新項目推進模式
完善共同體年度項目自主申報、統一編制、分類立項、按需參與的計劃清單機制。2023年,共同體圍繞隊伍共建、資源共 享、教學共研三個重點,采取“10個規定動作”+“10個自選動作”的“10+10”模式組織開展重點活動20項(其中江津牽頭3項)及8項臨時活動(其中江津發起5項)。
基于共同體模式的教育融合發展取得突出成效
(一)形成渝西川南教育融合發展“2411”格局
即以江瀘兩地合作為基礎,立足瀘、永、江、榮四地,拓展為川南渝西11地教育共同體。作為川渝教育合作的重要載體,共同體模式為推動川南渝西著力打造成渝雙城經濟圈教育融合發展示范區發揮了奠基性作用。
(二)構建區域教育協同發展“1435”行動方略
即聚焦一個目標(創建渝西川南教育融合發展示范區),建立四大機制(市區聯動、科室推動、院校互動、校地行動),共建三大資源(人才、課程、基地),打造五大品牌(優師智庫、共享課程、智校互聯、集成改革、立體研修)。
(三)推動川南渝西毗鄰地區教育務實合作
搭建教育行政、研訓機構、學校互動交流平臺,建設一批可借鑒、可應用的優質教育資源,開展持續性、有成效的干部教師示范性培訓,推動解決了教育評價、鄉村振興、產教融合等共同問題,統籌保障了適齡兒童就近入學。
(四)建構以共同體為載體的融合發展模式
以共同體建設為載體,避免合作的碎片化、短視化、任務化;以共同體章程為準繩,避免合作無章法、無約束、無系統;以共同體品牌為引領,避免合作無抓手、無重點、無特色。全面構建全員參與、特色輸出、共同發展的行動模式。
(五)助力渝西川南教育高質量發展
共同體以理念共享為引領、以師資流動為動力、以課程共研為載體、以長效機制為保障的發展理念,通過“名校、名師”帶頭,手拉手合作和區域資源共享等多種路徑,推進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