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弘揚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今年暑期,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新媒體+文化傳承之旅”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各地,開展“非遺鏈接探索計劃”非遺文化傳承活動。
實踐團成員走訪參觀并記錄了當地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搭建蒲城縣非遺文化博物館平臺、拍攝非遺文化系列微紀錄片,創新傳承模式,賡續歷史文脈,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時代活力。
桿火藝術——夜空中最亮的非遺之光
桿火技藝作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類的代表性項目,也是目前我國唯一存世的宮廷低空焰火表演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著中華傳統技藝的博大精深。
實踐團來到蒲城縣陜西億久煙花集團“蒲城桿火”傳習所進行參觀學習,訪問桿火技藝第三十一代傳承人馮建勝,了解桿火整個制作流程。實踐團成員通過走訪了解桿火技藝中破竹扎架、繪畫素描、裝藥引線、裱糊裝潢、搭架安裝等每個環節的精細構成,深刻感受桿火技藝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文化意義。
據馮建勝介紹,桿火這一工藝曾多次被應用于國內外奧運會等盛大慶典演出,桿火技藝的宣傳力度不足是目前傳承這項非遺文化亟須解決的問題。實踐團制作桿火技藝宣傳視頻并搭建蒲城縣非遺文化博物館平臺,希望在新媒體的助力宣傳下,吸引更多年輕群體感受桿火技藝的魅力,為這項傳統文化工藝注入年輕力量,讓它“活”起來。
走進蒲城麥稈畫——指尖上的金色傳說
在被譽為“泥土麥香”的蒲城興文麥草工藝專業合作社,實踐團成員在工作室負責人的帶領下參觀麥稈畫展覽館。通過走訪了解省級非遺項目麥稈畫的起源、傳承和發展歷程,并親自體驗從挑選麥稈、蒸煮軟化、染色、切割到拼貼成畫的麥稈畫制作過程,實踐團成員親眼見證了麥稈如何被賦予新的生命,轉化為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深刻體會到了傳統技藝的獨特魅力,同時通過拍攝非遺文化宣傳片,提升了麥稈畫的社會熟知度,助力鄉村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實踐團成員學習麥稈畫制作工藝
玉女手織布——經緯間的時光穿梭
作為一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玉女織布工藝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經五代傳承人的精心傳承與發展,至今仍保留著古樸而精湛的技藝。實踐團成員深入蒲城縣荊姚鎮玉女手織布產業基地開展實地調研,在玉女手織布第五代傳人張玉女細致的工藝介紹下,成員們參觀了玉女土織布文化產業園、蒲城土布非遺傳習館、土織布加工廠、蒲城玉女土織布研學館等,了解土布的歷史起源、土布的歷史演變、土布的傳承應用等知識。
“縣鎮發展靠產業,產業發展靠特色”,張玉女表示,近年來玉女手織布產業將當地婦女調動起來,通過織布技藝,擴展產品內容、拓寬銷售渠道,成功帶領當地農村婦女脫貧致富。
實踐團成員親身體驗了工藝操作,學習從紡線到織造的每一步流程,通過采訪非遺項目傳承人并制作宣傳視頻,講述玉女手織布背后的故事。
實踐團成員體驗非遺項目玉女織布
核雕技藝——方寸之間的微觀世界
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核雕技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為原料,在方寸之間盡顯藝術家的巧思與精湛技藝。
實踐團成員拜訪了第三代核雕技藝傳承人溫文斌。溫文斌從核雕的種類、作品題材等方面,為隊員們進行展示。從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到民間傳說中的神話角色,從秀麗的山水風光到生動的生活場景,無不展現出核雕藝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實踐團通過拍攝非遺項目紀錄片,對這門微縮世界的雕刻藝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感悟到非遺文化的細膩與匠心獨具。
荊姚鎮炸皮油糕——舌尖上的非遺美味
在荊姚鎮,實踐團成員體驗了陜西省非遺特色美食——炸皮油糕。隊員們參與了非遺美食的制作,從和面、包餡到炸制,感受非遺美食的獨特魅力。通過親身體驗炸皮油糕的制作工序,實踐團成員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情感記憶,并通過拍攝工藝制作視頻,提升非遺美食的社會影響力。
實踐團成員體驗非遺美食制作
通過此次非遺文化傳承活動,實踐團成員加深了對我國非遺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并通過工藝視頻制作、拍攝系列微紀錄片、搭建平臺等方式,生動記錄并傳播了蒲城非遺文化,提升了當地非遺項目的社會關注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