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山區,安康學院始終秉承“扎根地方、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鼓勵高等院校積極與中小學共同推動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為突破口,立足地方紅色資源與學科特色,通過課程串聯、實踐聯動、資源共享,探索出一條“紅色鑄魂、實踐育人、學科融創、云端賦能”的思政教育新路徑。從紅色基因的深挖到法治實踐的落地,從課堂內外的聯動到城鄉教育的協同,學院以創新思維打破學段壁壘,貫通育人鏈條,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安康樣本”,為新時代思政教育注入鮮活生命力。
深耕紅色沃土:革命精神代際傳承
作為陜南革命老區的重要教育陣地,安康學院始終將紅色文化作為思政教育的核心資源。學院聯合地方黨史研究室,組織師生編撰完成《中國共產黨陜西安康歷史》(第二卷)等3部地方黨史和《紅色人物家風故事讀本》,系統梳理了從土地革命時期到新時代的紅色人物事跡,挖掘出“紅三軍轉戰安康”“陜南抗日第一軍”等30余個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這些史料不僅成為高校思政課的鮮活素材,更被納入地方中小學“第二課堂”素材庫,讓不同學段的學生在歷史脈絡中感知革命精神。
通過“安康微紅”公眾號,學生團隊推出“紅色家書誦讀”“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探訪抗美援朝老兵”等600余期原創內容,總瀏覽量突破20萬次,入選陜西省高校“活力社團”思想政治類TOP榜。學院圍繞地方紅色歷史、革命傳統和文化資源等開展“紅色筑夢·大學少年行”“大學進小學”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指尖上的紅色課堂”通過圖文、短視頻等形式,讓紅色教育跨越時空界限,走進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為打通大中小學紅色教育的“斷點”,學院聯合片區大中小幼及特殊教育學校發起成立“片區大中小學思政課教研聯盟”,開展“同課異構”教學研討、“紅色課堂互聯”“主題實踐”等活動,打破了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學的壁壘,為大中小學思政教師拓展了教研空間,推動“大思政課”育人共同體的形成。
實踐育人矩陣:課堂與社會的雙向賦能
學院構建“理論+實踐+社會服務”三位一體育人模式,將思政教育融入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學院連續26年組織“烈士陵園義務講解”項目,累計服務參觀者逾50萬人次,并在國家公祭日等節點為中小學生開展沉浸式愛國主義教育,讓紅色精神在實踐中生根發芽;學院與地方人大法工委深度合作,組織師生參與地方立法實踐,將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
在《反餐飲浪費管理辦法》制定過程中,大學生帶領初高中學生開展校園餐飲浪費調研。在文明城市創建中,《安康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起草教師走進小學講述條例起草背后的故事;高校學生社團繼續以“保護母親河,我們在行動”聯合中小學開展“保護漢江”志愿活動。這種“大手牽小手”的實踐模式,不僅讓思政教育從單向講授轉向雙向互動,更培養了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學科融合創新:傳統與科學的協同育人
學院依托學科資源優勢,開展“品標本之趣、悟茶道之韻、享圖書之樂、筑學習之夢”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實踐教學活動。開發出“識茶、制茶、品茶、悟茶”四階研學課程,將陸羽《茶經》誦讀、茶藝禮儀教學融入思政課堂,堅定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在“一杯茶里的中國”主題活動中,中小學生通過茶葉貿易史理解“一帶一路”倡議,從茶馬古道故事感悟民族交融。
學院秦巴標本館作為陜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中小學生超2萬人次。在“探秘秦巴生態”研學項目中,大學師生講解員帶領孩子們觀察珍稀動植物標本,通過“家鄉的國寶”“森林碳匯計算”等趣味活動,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認識保護環境、保護生物的重要性。
在省級重點實驗室,中小學生穿上實驗服,在科研人員指導下操作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結構。“科學家精神體驗課”通過講述“陜茶一號”的故事,讓青少年感受科研報國的情懷。
云端大思政:數字賦能教育均衡
面對秦巴山區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安康學院發起“互聯網+教育”幫扶行動,將鄉村學校對德育、美育、信息技術、心理健康等課程師資需求,與學院的師范專業特色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以“雙向賦能、協同育人”為理念,利用互聯網打破時空限制,組織師范生為鄉村學校提供常態化、多樣性的遠程教學服務。
通過遠程直播系統,學院師生為偏遠縣區中小學開設“云端課堂”。這種“線上聯動、線下互動”的模式,讓偏遠山區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不僅為山區教育注入活力,更讓大學生在服務中深化對國情社情的認知,探索并構建一個開放、共享、協同的地方育人生態系統,踐行“大思政課”全社會協同育人的理念。
從紅色基因的傳承到法治精神的培育,從傳統文化的創新到科學素養的深耕,從線下傳統支教到云端互聯網賦能,安康學院以“大思政”格局打破學段壁壘,用“一體化”思維貫通育人鏈條,構建起“有根、有魂、有為”的教育生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學院將繼續以紅色鑄魂、以創新破題,讓思政教育在秦巴山水間綻放更蓬勃的生命力,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安康智慧”。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