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指導,北京教育融媒體中心聯合北京豐臺區委教育工作委員會、豐臺區教育委員會主辦的“2025年創新教育實踐研訓活動”,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實驗小學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以“黨建鑄魂 數字賦能 探索育人新生態”為主題,吸引了教育領域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及行業代表等150余人現場參與,7000余人次線上觀看。
活動現場,豐臺實驗小學人工智能社團展示了利用AI技術創作的智能機器人、數據可視化模型等創新作品。中國教育技術協會監事長張少剛在致辭中強調,教育工作者要在技術浪潮中堅守育人初心。
學校人工智能社團創意作品展示
活動設置了專家報告、課堂觀摩、圓桌論壇等環節。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晶瑩在報告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將成為破解基礎教育困境的關鍵突破口。未來需構建“技術賦能+教育本質堅守”的協同生態,推動科學教育從知識傳授向創新能力培養轉型。
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副院長馬濤,分享了豐臺區人工智能教育生態建設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他強調,豐臺區注重AI與信息化手段的差異,推動教學方法變革,探索AI在學生發展、教學方式、身心健康及家校社協同育人中的應用,通過教師發展支持和學生課程開設提升素養。
課堂觀摩環節展示了六節AI技術與學科融合的示范課,體現了技術工具與學科素養的有機結合。綜合實踐課“短視頻腳本我優化”,引導學生辯證看待技術應用;語文課“海底世界”借助大模型培養學生結構化思維;人工智能通識課則通過微項目教學實踐,幫助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創新能力。
豐臺實驗小學校長丁國強介紹,學校開發了學科融合型智能體,構建“AI+個性化”學習生態。在實踐中構建了“豐實”智慧新環境,涵蓋媒體交互、平臺學習等五大場景,以及數字探究、智慧評價等七類樣板課,為教學提供技術與場景支持。
圓桌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AI時代教師的角色轉型、教育本質等議題展開討論,強調技術是輔助、育人是核心。
據悉,豐臺區已涌現出一批像豐臺實驗小學這樣的AI教育先鋒校,其“樂學公園”等創新實踐為教育改革提供了鮮活樣本。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