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了一定沖擊,但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生劉夢燃卻沒有受到影響,“有三個薪資待遇上萬的工作供我挑選。我身邊的同學,除了要繼續深造外,基本都達成了就業意向。”劉夢燃說。
今年,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多措并舉、多管齊下,搶抓畢業生求職黃金期、沖刺期,用心用情,全力解好就業這道“綜合題”,交出一份高質量的“就業答卷”。
精準對接,提高畢業生留桂率
“實地參觀了多家廣西知名企業,讓我對廣西就業環境和廣西企業實力有了更深的認識,堅定了我留在家鄉廣西工作的決心。”桂電學生廖一波告訴記者。在求職季,學校和各學院紛紛組織學生走進廣西企業,增強校企交流。
桂電每年畢業生1萬人以上,學生就業意愿最強的是珠三角、長三角等地,畢業生留在廣西比例較少。
為改變這一現象,學校領導積極走訪廣西企業和在廣西的校友企業,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并在學校設立廣西企業發展成果展示基地,積極宣傳畢業生留桂就業創業優厚政策,加大留桂畢業生典型宣傳等。
“作為廣西唯一一所電子信息類高校,學校一直致力于鼓勵畢業生留桂工作,力爭為廣西工業振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輸送更多人才。”校長徐華蕊表示。
截至目前,全校各單位共走訪企業400余家,累計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28萬個,畢業生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國500強企業、上市公司、國防重點單位中就業比例達到24%以上;在電子信息、軟件技術服務、智能制造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就業數量同比增長12%;畢業生“留桂率”超過34%,同比增長5.5%。
產教融合,人才供需無縫對接
“企業需要什么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人才。”徐華蕊表示。該校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借助校企雙方資源優勢,開設“定制化課程”,即按照企業崗位需求重新構建課程體系,將專業知識教育與實踐技能培訓相結合,形成“學校教師+企業導師”的教育新資源和“課堂理論+職場實踐”的人才培養新體系,形成“校中企,企中校”格局,努力解決產教融合“兩張皮”問題。
近年來,“桂電—華為鯤鵬聯合創新中心”“教育部—華為‘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桂電華為聯合培養基地”紛紛落戶桂電,校企雙方在師資培訓、課程設置、實習就業、共建實驗室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該校首批與華為合作建設了24門基于鯤鵬技術的校企合作課程,人工智能類課程11門、案例27個,覆蓋學校的計算機、通信、人工智能類專業。
如今,該校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海信集團有限公司、紫光展銳等百余家國內知名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聯合培養學生。
“校企聯合培養,為企業定制化培養人才,實現企業崗位與學生就業之間的無縫對接。桂電的學生專業對口,每年我們都來這里招人。”作為全球公開市場僅有的4家5G芯片企業之一的紫光展銳相關負責人徐芳說道。
精心幫扶,做實做細就業指導
“是學校舉辦的就業指導會幫助我找到了原因。”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畢業生張羚鈴介紹,在學校就業指導會的指導下,她最終找到了合適的工作。
為了讓畢業生了解社會、企業的真正需要,指導學生展示出自己最有競爭力的一面。該校積極收集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意愿,采取正確引導、精準對接、逐一推薦的工作方式,將崗位信息分類后精準推送給未落實畢業去向的畢業生。
學校成立工作專班,建立四級包干幫扶制度,建立困難畢業生就業數據庫,做到一生一策一幫扶,為重點幫扶就業群體學生發放求職創業補貼270余萬元,幫助800余名未就業畢業生順利就業,確保有就業意愿且愿意接受幫扶的困難畢業生100%就業。
學校多部門還聯合設置了畢業生就業緩沖區,深入挖掘科研團隊設崗用人潛力,為暫時未就業的畢業生提供教學、科研和管理等輔助崗位。2020年以來,學校共開發科研助理崗位380個,發放薪酬200多萬元(除團隊或平臺提供外)。
此外,該校對升學留學、自主創業、考公考編、應征入伍等不同類型的畢業生群體因人因策制定個性化指導和幫扶舉措,幫助他們解決簡歷制作、面試技巧、企業推介、考研調劑、就業心理調適等問題,同時制作簽約指南,指導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登記就業信息。(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周仕敏 通訊員 王再新 胡小敏)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