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雨課堂”使用教師668人、覆蓋393個教學班,共計11401名學生;“清華在線”綜合平臺目前累計訪問人次7250503、登錄總人數12262人,被訪問課程752門;“中國大學MOOC”平臺中27門課程開設SPOC教學,發布課件總數共計297個、學習課件52310人次……
這組數據是甘肅中醫藥大學10月29日統計的線上教學情況。連日來,在做好校園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同時,該校全面啟動線上教學模式,866門課程同步線上教學,保證了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
云端課堂有實效
10月7日,學校實施全面封閉管理后,和平校區校醫院辦公室副科長、第一臨床醫學院診斷教研室教師楊宏強就主動請纓,申請駐守和平校區,每天平均接診30到40人。
盡管每天很忙,但楊宏強還堅持給醫療保險專業2021級學生上《診斷學基礎》課程。為了讓學生沉浸式感受教學的真實場景,她每節課都堅持在教室里進行線上教學,一筆一畫書寫板書,對著攝像頭認認真真講好每節課。
“在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又是一名教師,越是危險越不能退縮,我應該堅守在一線?!痹S多師生不知道,楊宏強是帶著上小學一年級的大女兒堅守在工作崗位的,經常忙得顧不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和她一樣,學校各分段式教學醫院擔任教學任務的醫務工作者在完成臨床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通過多平臺、多途徑堅持完成線上教學工作,確保了線上教學不縮水、教學質量不降低。同時,各教學單位還積極開展教學研討和交流活動,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我們在線上隨機督查中看到,個別教師引入英文教學場景資源,活躍了課堂氛圍。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適度穿插、選做試題,講練結合,有的教師在重難點處與學生互動,彈幕交流,了解隔屏教學效果,整體線上教學過程井然有序。”學校校長趙繼榮說。
校園活動花樣多
配音大賽、宿舍才藝大比拼、線上太極拳、快板教學……疫情封校期間,學校舉辦了多姿多彩的線上文體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活躍校園文化氛圍,不斷增強學生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
學校第二附屬醫院臨床教學部邀請精神心理專業副主任醫師郭霞針對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容易產生的心理障礙,對全體實習生進行科學引導,提升心理免疫力,積極樂觀應對疫情。
“專業的心理輔導,加上形式多樣的藝術表演,彰顯了當代青年大學生團結向上、樂觀自信的優秀風采,消除了學生的心理包袱。”郭霞說,心理學社還通過教授制作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手抄報等,引導學生保持身心舒暢,為疫情防控筑牢了精神防線。
而中醫臨床學院則組織學生志愿者在學校百草園開展挖黃芪勞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充分發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的勞動精神,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勞動實踐,熱愛勞動,感受勞動帶來的快樂和成就。
連日來,學校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陸續開展線上學術報告、考研分享、就業指導、創新創業培訓、特長才藝展示、疫情防控“大思政課”以及相關知識宣傳、心理健康咨詢等274項活動,讓全校師生在戰“疫”中切實感受到學校的關愛與溫暖。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校領導和老師們不辭辛苦堅守崗位,確保了我們的安全,為我們的學校點贊?!痹撔Q芯可鶟f。
謀好就業促發展
疫情防控期間,怎樣為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順利牽線搭橋?
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和各學院早謀劃、早部署、早行動,主動聯系用人單位,建立用人單位庫,目前已完成近1000家單位。同時,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就業形勢,樹立科學就業觀,并以線上直播的形式為畢業生解析就業政策、開展招聘就業咨詢等服務,助力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藥學院邀請天津紅日藥業、陜西東科制藥、江蘇全億健康、南京先聲藥業等企業在線上召開就業宣講招聘會,為2023屆畢業生提供了研發類等60余個就業崗位,涉及中藥學、中藥制藥、藥學等相關專業領域。
10月30日,學校采用“互聯網+就業”的模式舉辦了2023屆畢業生秋季空中雙向選擇洽談會,為廣大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提供全程無接觸、高效智能的招聘服務。據統計,本次空中雙選會當天吸引了全國10余個省市122家單位報名參會,畢業生注冊參會人數近3000名,簡歷投遞量超10000余份,有200名學生與用人單位初步達成就業意向。
“畢業生就業是學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檢驗標準,我們要以強有力、突破性、組合式的措施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痹撔|h委書記王學軍說。
近期,該校師生在各類比賽和評獎活動中斬獲佳績的好消息也源源不斷吹來,吹散了疫情籠罩下的陰霾,給人以欣喜。
該校博士生導師、第二附屬醫院院長謝興文,中醫臨床學院教師、醫學博士秦大平在2022年甘肅省五一勞動獎和甘肅省工人先鋒號評選活動中榮獲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
中西醫學科帶頭人戴恩來教授主編的圖書《中醫中藥在身邊》入選2022中醫藥科普人物和科普作品;
在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飲片質量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一屆中藥炮制學研究生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中,該校藥學院博士生導師、中藥炮制學李越峰教授指導的研究生團隊8篇論文獲獎……(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尹曉軍 通訊員 張倩)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