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楊國營)“我國距離工程師強國還有差距,人才供給來源不足、領軍型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現象存在,人才培養還不能精準匹配工程實踐需求。”全國政協委員劉愛平日前表示,我國工程教育當下仍難以適應社會對工程人才的需求,企業參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積極性不高,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
目前我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工程教育體系,截至2020年底,我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達到1900萬人,其中工程師約1700萬人,規模總量位居全球前列。但在以爭奪高科技領域主導權為核心的大國博弈不斷加劇的背景下,“社會對工程教育、職業教育認識仍有偏差,工程師類職業較難成為學生首選”,劉愛平認為,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對工程啟蒙教育的定位和目標尚不清晰,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職稱體系、崗位體系、績效薪酬體系與工程師職能的關聯度需要進一步加強。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這是他對工程技術領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
卓越工程師隊伍建設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應對全球挑戰、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骨干力量。為此,劉愛平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加強頂層謀劃。建議加強部門聯動,建立常態化部門聯動機制,打造教育、產業、科技等相關部門高效協同的育人聯合體,推動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強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和工程人才培養規律的系統研究,研究制定以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為導向的新時代卓越工程師隊伍培養體系。
二是革新培養模式。建議堅持多學科交叉融合,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培養,重塑實踐化、專業化、精準化的培養體系和課程體系。探索校企交叉培養路徑,在課程體系與學制設計、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等環節實現高校、企業共商的人才培養機制。發揮財政、金融、產業、稅收等優惠政策的激勵作用,調動企業參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積極性,破解“校熱企冷”之困。推進“學校+企業”雙導師隊伍建設,構建高校、企業專家雙向交流機制,打造兼具實踐經驗和科研基礎的專家池。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工程、項目等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加大全球引才力度。
三是優化培養環境。建議推動提升工程師群體待遇的“硬激勵”,提高工程技術類崗位的收入,完善工程技術類人才參評各類人才計劃的評定規則,進一步拓展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空間,持續優化政策保障,增強青年學生選擇工科專業、從事工程類職業的意愿。提升尊重工程技術人才的“軟環境”,加大對工程科技類人才的培養舉薦力度,完善表彰舉薦機制。培育青少年群體的工程素養,將科學啟蒙納入中小學教育之中。
四是健全評價機制。建議完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和質量標準,逐步實現所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全覆蓋。不斷優化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突出能力、業績、貢獻度的評價導向,打破職業技能評價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界限,促進卓越工程師能力標準與職業資格認證的有機銜接。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融入工程教育國際合作網絡。
“還有一點,要搭建科教平臺。”劉愛平表示,可按照統分結合的方式,探索在生源、師資、工業場景比較集中的地區,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為工程技術人才技能培訓、科研創新、國際交流等提供集中平臺。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