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甘甜)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大鯢別名“娃娃魚”,作為我國兩棲動物保護與利用的一張名片,也是江西井岡山地區長期以來的特色保護和利用品種。如今,南昌大學“與鯢同行”團隊正帶著這張特色鮮明的名片,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在井岡山市茅坪鎮神山村康居8號,勾欄瓦舍依山而筑,傍水而居,20多尾大鯢就養殖在院子的后面?!拔茵B娃娃魚已經五六年啦,每年都能賺七八千元,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贝迕耜愋阏湔f。
井岡山大鯢產業前景好、發展好,但在種質、疾病防控等方面還存在著不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南昌大學“與鯢同行”團隊連續6年在井岡山大鯢養殖企業和農戶跟蹤調查,采標本、取水樣,力求瞄準問題根源,實地解決農民需求。
為幫助形成井岡山大鯢特色品牌,提高大鯢產品的附加值,帶動當地企業和農民增產增收,團隊通過集成井岡山大鯢生態健康養殖新模式,以“政府+科研團隊+企業+農戶”形成送苗種、送技術、回收產品的“兩送一回收”產業幫扶。成功帶動農戶56戶,農戶年均純收入近50萬元。
在井岡山市華寶珍稀水產養殖基地里,一條條生態養殖溝依山而建,這兒便是大鯢的“家”。清泉流入池內,從高處到低處,一條條大鯢在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中快樂成長。
“我們已經堅持在井岡山養大鯢12年了,井岡山山好水好,黨的政策好,特別是這幾年南昌大學的科技團隊解決了我們養殖中的很多難題,我們很感謝他們?!惫矩撠熑藘υ罘ㄕf。
為了利用好井岡山的紅色文化和漁業資源,團隊以科研項目為紐帶,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村農民家,親近養殖戶,聆聽當地養殖戶最真實的聲音,解決最基層的問題,推動“政企學研”開展協同創新,積極對接和完善企業的政策和資金引導。團隊同時結合井岡山的紅色資源,創建了“紅色旅游+文化資源+食品旅游”的農旅結合發展模式,促進了井岡山地區大鯢產業乃至全省冷水性水產養殖動物產業升級。團隊受到井岡山市科技局等單位公開表揚,被當地農民稱為“行走在田間地頭的白衣使者”。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