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走進浙江建德市楊村橋鎮緒塘村“空中草莓”農業園,草莓的香甜氣息撲面而來。
草莓種植大棚里,剛從寧波財經學院計算機科學專業畢業的傅昊韋正和他的師傅熟練地操作著各種各樣的儀器。從提純凈化軟水、調節噴灌水霧流量到調整水肥配比參數,到模擬自然環境土壤溫度,傅昊韋已駕輕就熟。
傅昊韋創新技術打造“空中草莓”農業園。學校供圖
“大棚內的空氣濕度、土壤溫度都能一屏顯示,灌溉、光照都可以自動調配,這才讓我們有了以一當十的本事。”偌大的草莓棚,只有兩個人在忙碌,傅昊韋介紹,“草莓種植園引入了先進的農業信息裝備,可以通過軟件實時檢測大棚內各項參數,并實現部分自動調控,這上百畝草莓棚,我們兩個人管理就夠了。”
雖然室外溫度早已超過三十度,但是在草莓棚里卻涼爽如空調房,“我們利用溫控系統模擬出最適宜草莓生長的環境,這也是我們能夠延長草莓生長周期的秘密之一。我們還借鑒國外技術,引進了最新的管理模式,實現了產銷一體化聯合。”傅昊韋說。
“我的父輩常常凌晨四點就要出去勞作,但草莓卻常受自然和市場雙重影響,收益難以穩定。”傅昊韋說,他的家鄉有41年之久的草莓種植歷史,其家庭也已從事草莓種植27年,“所以我在校求學時就堅定了未來回鄉創業助農的決心,希望學以致用,用所學反哺家鄉草莓種植業,帶領大家共同富裕。”
2019年疫情防控期間,傅昊韋就開始了他的“莓”創客之旅,3天幫農戶解決滯銷草莓6000余斤。但一切沒有他想象的那么順利,“新農人”也不是那么好當,光是引進技術、籌辦設備就一波三折。
隨著傅昊韋將軟件技術應用到生產上后,村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科技對農業的改變。合作社的草莓種植戶們都說:“摘得不累,溫度濕度都可以在手機上看到,再也不用起早貪黑鉆大棚了!”
除了學習先進的草莓種植技術,工作學習之余,傅昊韋把全部的時間投入到了“草莓品質化生產平臺”的APP設計研發上。
“學校老師的助力,讓我在鮮果出入庫登記、溯源查詢等軟件系統設計上進展迅速。”傅昊韋說,寧財院智能機器人工作室的王景麗老師在傳感器適配、軟件編寫等方面給了他許多技術上的指導,讓他在軟件驗證上少走了很多彎路。“憑借草莓品質化升級的技術,我們還加入了長三角草莓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幫助農戶們獲得了首屆‘長江杯’優質草莓擂臺賽銀獎!”傅昊韋自豪地說。
傅昊韋展示優質草莓。學校供圖
雙排式滴灌技術可根據濕度和溫度自動調控灌溉,水熱力循環技術通過管道為草莓裝上“地暖”,分揀中心自動化出入庫設備也已應用,村莊里車來車往,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再學幾年,我打算建立自己的品牌。我看好家鄉的草莓產業,想讓我們建德的草莓走得更遠。”傅昊韋信心滿滿。
據了解,多年來建德市楊村橋鎮乘著八八戰略“城鄉協調發展”的政策春風,積極推動科技進鄉村、引導青年回農村,現在該鎮不僅提供設施齊全的草莓種植標準土地,而且還提供全程標準草莓種植技術指導、創業資金補助和借貸優惠,農創客們可以直接“拎包創業”。
“有了好政策的保障,未來我們合作社還將繼續加強人員培訓、擴大育種研發,引進更多國際先進技術,以期打造出建德草莓金名片,帶領鄉親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傅昊韋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史望穎 通訊員 徐凱陽)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