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最好的老師,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這是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第三小學校長侯才福最常說的一句話。31年來,他始終秉持著對教育的摯愛,對學生的熱愛,堅持用愛去浸潤師生心靈。
用愛給師生希望、溫暖和力量
“校長,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謝謝!”學生吳某的母親身患殘疾,父親身體也不好,家里經濟比較困難。侯才福經常自己拿錢買肉、買米、買油,送到吳某家里。
侯才福每天早上都會早早地立于校門口,笑瞇瞇地看著每一個孩子走進校園,熱情地與他們招手問候,話家常。每當他得知哪個學生家庭有困難,他熱心幫助;聽到哪個學生在紀律上有不良表現,他耐心教育。
“做教師,就是個良心活,得對得起孩子”。侯才福考慮到學校孩子大多為留守兒童,要求學校活動力求不增加家長負擔,能學校自行解決的都自己想辦法。活動中許多服裝道具都是學校自己制作,循環利用,讓學校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花在學生身上。
侯才福將老師視為自己的家人。他對學校所有教職工的家庭情況了如指掌,學校的教職工也都把他當作一位“大家長”,只要誰家遇到難處,第一個找到的總是他。
2020年,張景東老師患胃癌,他愛人乳腺癌多年,因病家庭入不敷出。侯才福得知消息后,第一個伸出援手,自掏腰包2000元看望張景東,還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請求支助,經侯才福的多方籌集,爭取到了社會各方面的救助款4萬多元,解決了他家的燃眉之急。
因為住在學校,學校發生的絲微小事,侯才福都清楚。機器在靜夜發出噪聲,影響學生睡眠,侯校長立馬叫人修理;空氣能熱水器擾民,他讓人重新設置系統;為了學生安全,他每晚都在學校巡視,直至萬籟俱寂。
打造群眾心中的“福氣”校園
余江三小地處城郊,是一所城鄉結合部的學校,侯才福剛來時,學校硬件設施落后,校園周邊環境雜亂,屠宰場和造紙廠緊鄰校園,嚴重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也對師生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面對多年來的老大難問題,侯才福多次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終于遷走了屠宰場和造紙廠,并爭取到政府投資五千多萬元,在學校擴建了六棟大樓,對舊教學大樓進行修繕、翻新。
校園建設的這幾年,無論雙休日,還是節假日,在工地上經常能見到侯才福的身影。他全程監督施工質量,同施工人員一起測量,一起把關,確保高質量完成每項工程。工程完成后,他帶領后勤人員鉆研技術,搞好日常維修。
修繕后的校園煥然一新,田徑場、室內室外籃球場、羽毛球場、排球場、室外游泳池等專用教室達到26個,讓農村的孩子也享受到城里孩子的待遇。
為了把年輕教師培養成骨干,侯才福向教體局申請,讓在教研室工作的妻子到學校交流教學,甚至把家也搬到了學校。張紅萍是教研室的名師,也是省學科帶頭人,在她的引導下,學校年輕教師迅速成長起來。
“做老師成長的助力者,這本身就是一種修煉和提升。”侯才福說。他經常為青年教師上示范課,執教的市縣級觀摩課,均獲得好評。曾指導吳海燕等4名老師參加國家級、省級教學競賽獲一等獎,指導市級優質課競賽20多人獲獎。
近幾年來,余江三小在教學上打了大勝仗,不但成績迎頭趕上,還在全區教學質量考核中名列前茅。余江三小也從原來的口碑極差,到現在成了群眾心中的“福氣”校園。
幫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構建理想課堂是侯才福的追求,他致力于新課程理念下的探究式課堂教學研究,將立德樹人融入教師育人全過程、學生學習全過程。侯才福擔任校長期間,秉持著辦一所‘書聲、歌聲、笑聲’相映成趣的多彩學園為理念,以“養成教育”為抓手,開設特色課程。
學校分階段開設第二特色課堂:一年級以寫字、速算為年級第二課堂課程,二至六年級開設葫蘆絲、非洲鼓、武術、美術、合唱、吉他、古箏、笛子、舞蹈、書法、手工、乒乓球、籃球等第二課堂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余江三小的武術特色課程成了學校特色。
如今,學校“有德有言,守正出新”的優良校風已經形成,多名學生獲得區教體局“美德少年”榮譽稱號,選派的12名學生在區教體局組織的田徑賽中獲獎。學校多名教師在鷹潭市教學競賽中獲獎,多名教師被評選為余江區優秀教師。
不忘教育初心,換來累累碩果。侯才福有6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十多篇論文、課件等獲國家或省級一等獎;連續7年被評為全國數學競賽優秀輔導員;被評為余江區十佳青年教師、江西省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先進工作者、鷹潭市學科帶頭人、江西省首屆名師培養對象。在侯才福的帶領下,學校也蒸蒸日上:學校新增市級骨干教師4人、區級優秀授課教師12人;學校教職工獲市區級“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36人次。(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徐光明)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