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 通訊員 蔣金華)國家航天局近日發布消息,我國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高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SAR)——陸地探測四號01星,大型環形合成孔徑雷達天線已成功展開,衛星正式“上崗工作”。由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陳南梁教授團隊創新開發的“極細金屬單絲網狀織物‘微張力’編織技術”,為衛星大型可展開天線“編織”新型超輕反射面材料,東華智慧再次護航衛星飛天。
陳南梁科研團隊在工作中。學校供圖
作為世界首顆進入工程實施階段的高軌SAR衛星,陸地探測四號01星“站得高、看得廣”,衛星單次成像覆蓋面積近1/6個中國,并且兼顧普查模式和精細模式,能夠對我國本土及周邊區域進行全天候、全天時的觀測,服務防災減災與地震監測、國土資源勘察以及海洋、水利、氣象、農業、環保、林業等行業應用需求,是我國目前行業用戶最多的遙感衛星。
陸地探測四號01星裝載的大口徑環形展開反射面是目前我國口徑最大、結構最復雜、展開環節最多、研制周期最長的天線,為了讓其兼具“輕”“大”“強”這三種看似不可兼容的特性,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陳南梁教授團隊啃起了這塊科研“硬骨頭”。他們在前期研究基礎上,創新開發了“極細金屬單絲網狀織物‘微張力’編織技術”。
據團隊骨干蔣金華教授介紹,之前應用在北斗等衛星上的星載天線金屬網選用的是金屬鉬絲原料,極細金屬鉬絲柔軟,但強度不夠,通常采用并線合股來提高整體強度。為了進一步降低材料重量增加反射面面積,此次團隊直接采用極細金屬鉬單絲進行編織。團隊科研人員與常德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合作,摒棄傳統網狀經編織物編織思維定式,創新研發了“微張力”經編網狀織物編織新技術及裝備,極大地減輕了新型天線反射面重量,形成的環形大天線展開面積接近一個籃球場地的面積,極大地提高了高軌衛星可展開天線反射面面積和通訊能力。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