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姜教授”之譽的長江大學香辛料作物研究院院長劉奕清,近期一直奔波在重慶、湖北宜昌等地,作為湖北省科技特派員,他一直忙碌于生姜技術的推廣。
劉奕清是長江大學奔波在生產一線的數百名科技人員之一。作為湖北省屬高校中規模最大、學科門類較全的綜合性大學、湖北省重點建設骨干高校,長江大學合并組建以來,堅持深耕科技成果轉化,賦能區域經濟發展,奮力書寫使命擔當。
深化校地合作 走出科技服務“創新路”
城市與大學共生共榮,才能實現“美美與共”。
近年來,長江大學深耕校地合作,推動人才與區域經濟發展雙向奔赴,讓學校走出了一條科技服務“創新路”。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許本波是學校選派的湖北省科技特派員,在湖北大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服務期間,利用所學成功解決了油莎豆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難題,實現了廢棄油脂快速檢測,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經濟效益。
許本波并非個例,該校每年都選派數十名教授、博士作為省科技特派員深入到湖北省的枝江、松滋、咸豐等21個縣市區域的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創業一線,在水產養殖、作物栽培及其他實用技術的推廣和科技培訓等領域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技服務,推進當地農業科技發展。
“學校成功獲批湖北省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長江大學),拓展了科技管理的職能和服務領域,持續推進校地合作縱向發展。”長江大學校長劉勇勝介紹,目前,學校已與國內55家大型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和160個縣級以上政府、地方企業建立了校企(地)合作關系,學校被授予“全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示范單位”,獲評服務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先進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成為其鮮明的辦學特色。
立足江漢平原,面向湖北,走向全國。長江大學成立了服務荊州工作辦公室,重點服務江漢平原鄉村振興示范區,全面參與鄉村振興;設立鄉村振興研究院,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石首);設立援藏辦事處,成立西藏高原核桃產業研究所,聚焦核桃產業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全面參與科技援藏。
推進科技創新 鋪就成果轉化“高速路”
科技創新,“落地”方能“生金”。近年來,長江大學緊盯國家戰略需求,企業迫切需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培育出一批高水平專利、品種、新藥、標準、學術著作等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效果良好。
許明標是該校石油工程學院教授、荊州嘉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及其團隊發明的“一種用于頁巖氣開發鉆井的油基鉆井液”獲發明專利授權。該專利在我國頁巖氣開采中得到規模應用,共創造4.82億元銷售產值、新增利稅達3798.4萬元。
包含許明標在內,長江大學先后遴選300多名優秀專家學者加入科技副縣長、科技副總、湖北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的隊伍中,選派人員服務麻城市、建始縣、來鳳縣、鶴峰縣、五峰縣、丹江口市等地,面向產業關鍵技術拓展科研項目,依托項目攻關,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
目前,學校在生物育種、綠色農業高效生產、生態循環綜合種養、動物疫苗研發等領域形成了一批產業關鍵技術和50余個新藥新品種,在“黃鱔、水稻、生姜、油菜、小麥、大豆、西瓜、中藥材”等產業領域中得到推廣應用。
學校還與一米農業、德炎水產、中興能源、洪湖浪米業等企業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在生物制藥、農業機械、動植物種養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技術成果轉讓領域。
建設科技小院 打造人才培養“新模式”
炎炎夏日,忙碌于仙桃稻蝦科技小院的農田里的兩個小伙子,是該校農學院的碩士研究生肖大康和許洋豪。他們正調查各個水稻田的田間管理方式,進而協助企業糧食水分監測和授粉育種等實驗,為“科技小院”下階段技術推廣切實筑基。
2022年8月,長江大學申報的“湖北江陵‘稻—油’科技小院”和“湖北仙桃稻蝦科技小院”成功獲得國家首批農業科技小院立項建設。肖大康和許洋豪的經歷是長江大學農業科技小院建設的一個縮影。
為更好地做好社會服務,長江大學進一步推進農業農村領域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構筑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一體化的產學研用人才培養模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近年來,學校先后實施“工學交替”“訂單培養”“兩基三段式”等多學科合作教育模式、“專業學習+科研訓練”的項目主導模式等,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和發展,并推廣到全校20個學院72個專業,受益學生達3萬余人。
“面向未來,學校將以‘更加開放、更加融合、更加積極、更加高效’的理念和行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轉型升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長江大學校長劉勇勝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程墨 通訊員 張晨露 沈微 尚紫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