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關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基礎性事業。由于南疆鄉村小學地理位置特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應用環境和教育基礎相對薄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質量不高。本文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明確教育價值追求、有效組織教育過程、營造語言文化氛圍、改進校際聯合教研等方面,探尋提升南疆鄉村小學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南疆鄉村小學;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質量;對策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是關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基礎性事業。對于南疆地區來說,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更是值得重視的內容。南疆地區是我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這里的維吾爾族農村人口基本使用維吾爾語進行日常交際,大多數人不懂普通話,語言生態相對單一。當前,我國還存在著其他類似于南疆地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學校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的主要場域,而小學則是夯實終身學習基礎的重要階段。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南疆小學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立足于南疆鄉村小學的實際情況,提出提升南疆鄉村小學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以期為南疆地區乃至其他少數民族聚居區鄉村小學更有效地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提供借鑒和參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的文化長廊。陳立鵬 供圖
建設一支穩定且優質的教師隊伍
減負先行,確保國家通用語言教師“留得住”。首先,縱向分層轉變,立體推進教師減負進程。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正確認識教師角色,關注教師的生命意義,制定自身權利負面清單,嚴禁向下轉嫁壓力與責任,從而減少教師行政工作與社會事務,促使教師回歸教學本真;學校應當積極倡導人本管理,由“命令型”走向“服務型”,敢于對外來強制攤派給教師的不合理事務說“不”,從而拓寬教師精神成長的自由空間;教師應當從心理上進行自我調適,以積極的心態看待教學之外的工作負擔,及時調節自身情緒,減輕心理負擔,并且合理安排時間以高效完成各項工作,實現“自減”。
其次,橫向分類施策,精準化解教師工作負擔。針對督、檢、評、考、填類的非教師本職工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精簡和優化各類檢查、評比和考核事項,改變形式化、留痕風和走秀式等不良現象;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健全各類教育信息數據庫,整合平臺、共享數據,以此減少數據填報工作量和提高信息收集效率。針對社會性的工作負擔,地方政府應當提高政治站位,發揮主體作用,出臺相應的政策,明確禁止進校園的社會性事務,明確要求各類行政機構不得把非教學事務強制攤派給學校,從而切斷教師非教育教學工作的“社會輸入鏈”。
提質增能,確保國家通用語言教師“教得好”。一是將線下培訓與線上培訓相結合。有關部門應在充分調研南疆鄉村小學教師真實需求的基礎上,以教師系統提升、持續發展為導向進行統籌規劃,充分發揮線上線下優勢,進行合理的培訓設計和實施,系統且精準地提升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核心素養和教學能力。線下培訓具有現場感強、深入討論、情感交流豐富等特點,線上培訓具有不受時空限制、遠程交互、數據記錄等優勢,兩種時空的培訓方式不能相互替代,在實踐中應有所區分,實現優勢互補。
二是資源建設與自主學習相結合。南疆有關部門應積極組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網絡教育資源建設專家組,在專家指導引領下,組織優秀一線教師參與資源建設。一方面,研發面向當地少數民族教師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培訓系列微課,以講練結合的方式幫助少數民族教師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另一方面,構建普通學校教師與民族學校教師同課異構系列優質課例資源,以使民族學校教師在不同學情的對比中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能力。同時,教師應主動利用豐富的數字教育資源不斷學習,提高自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教學能力,也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明確教育價值追求,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在教育向度上,培育學生核心素養。隨著教育改革的縱深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然成為當代學科教育的“方向標”,亦是衡量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要素。在信息化社會,知識數量呈幾何級增長,因此,教師要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精簡課堂教學內容,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通過對核心知識點的深入解讀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實踐為依托,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交流引領學生在具身性教育過程中發展學科思維、提升核心素養。
在文化向度上,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第一,要挖掘好統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教材如同深井,只有不斷挖掘,才能得到清清之水。”[1]統編教材以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為編寫原則,彰顯了“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標。因此,教師執教統編教材,必須精鉆細研,自覺地把統編教材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語言符號,適切地與中華文化價值理念有機融合起來,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夯實他們的文化底色,從而實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工具性層面的目標追求和人文性層面的價值歸依。
第二,要具備高超的教學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采取灌輸的方式,而要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通過諸如辯論賽、主題活動和課堂情景劇等形式,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將中華文化的內涵、精髓滲透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厚重綿長的悠久歷史,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價值觀念,不斷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第三,要充分利用現代智能技術。“文化可以借由現代化的數字媒體而變化成中心概念深入學習者的內心世界。”[2]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所承載的中華文化意蘊可以經由現代媒介技術以文字、圖片和音像等具體、可見、易感的形式表達出來,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立體化認識和感知度。比如,在寫字教學中,可運用多媒體展示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多種書法字體,使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有效組織教育過程,踐行學生主體理念
考慮語言基礎,緊扣學生學習節奏。南疆鄉村地區相對閉塞,當地少數民族受教育程度較低,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較弱。因此,南疆鄉村小學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應根據學生的語言實際情況和發展狀況,準確把握教學起點,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有序調控教學進度,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效為依據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此外,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進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步調,以提高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效果。
引進智慧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一是課前預習與診斷。課前,教師依據當前階段的學習任務,將適合學生的學習資源上傳至智慧教育平臺,發布相關任務,并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完成自學后,進行線上實時測評,即時檢測自學效果。教師通過平臺采集學情數據,全面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整體把握教學起點,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實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二是課中互動與評價。首先,教師實施精準教學,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認真思考,進行多樣化互動,讓學生在互動中主動建構知識,實現精準施教。智慧教育平臺可以實時在線上呈現課堂中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情況,教師也可以利用平臺對全班或個別學生的線下學習情況進行即時評價。其次,教師精選習題,幫助學生完成鞏固練習。智慧教育平臺可以精準推送習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再其次,教師分析數據,快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智慧教育平臺可以依據學生個性化學習數據,迅速統計、分析學情。
三是課后練習與輔導。課后,教師基于平臺分析數據,針對不同學生的掌握情況,發布分層次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利用平臺對學生作業進行精準分析,針對共性問題進行線下重點講解,針對個性問題線上點對點開展個性化輔導,以糾正、強化及鞏固教學效果。
營造語言文化氛圍,優化促學利教環境
打造浸潤式的校園環境。一方面,學校要積極開發建設校園語言景觀,促進學生潛意識、偶發性的語言習得。校園語言景觀由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組成,語言符號體現為文字,非語言符號包括圖形、聲音、色彩等。[3]在校園內的各個學習、生活場景中,語言景觀隨處可見,如各班級隨時間節點變化的黑板報、教學樓上懸掛著的校訓等,都成為學生潛在的學習資源。這些語言景觀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地與學生發生著互動,促進學生高效的無意識的語言習得。如,學生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觀看語言景觀能夠加深對漢字字形的印象、積累特定情景下的詞匯量。因此,合理地開發利用、規范建設校園語言景觀,有利于促進學生潛移默化的學習。
另一方面,教師要加強自我管理,規范自身行為,自覺學習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所謂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以實際行動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受南疆鄉村地區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和單一少數民族聚居的空間環境影響,學生嚴重缺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場域,加之小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教師成為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重要的交流對象和模仿對象,教師語言深刻影響著學生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自覺和自信。
加強家校社“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同頻共振、共擔責任。在這三者中,學校教育無疑起著重要作用。在當下的教育實踐中,受南疆鄉村地區經濟條件、村民文化程度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等因素影響,社會和家庭對學校所投射的期望閾值過高,總是試圖通過學校發揮作用,這無形中增加了學校的負擔。為了更有效地發揮家、校、社在鞏固與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質量中的協同作用,在宏觀層面,需要上級教育部門出臺相應的政策和制定相應的制度,為家校社高效協同育人提供堅實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微觀層面,需要合理界定家校社的職責范圍和邊界,建立三方理解信任的機制,實現家校社共擔教育責任的良好局面。
提升校際聯合教研水平,促進鄉村小學內涵式發展
首先,營造支持性、生長性的教研新文化。教研共同體的建設需要成員認可的文化理念作支撐,共同體文化生態對共同體發展具有重要導向作用。新型教研文化通過創設開放包容、民主平等、積極向上的氛圍,能夠促進共同體形成共同愿景,召喚及驅使全體成員主動而真誠地奉獻和投入,激發各主體內生發展動力,推動各主體的智慧成長和主體間的有效互動,從而有利于建設研究自主、合作自動、發展自覺的教研共同體。
其次,構建城鄉小學校際聯合教研共同體。在教研共同體的校際架構上,按學科數量確定備課組個數,每個備課組內設立1個核心組、3—4個共同體。核心組3人左右,由備課組長、骨干教師組成,負責把關備課資料、制定或調整教研計劃。每個共同體4人左右,遵循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的原則,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成長。此外,還可以成立跨學科共同體、項目研究共同體和教師工作坊等“跨界共同體”。在教研共同體的關系建構上,一要完善話語體系,使學校領導與共同體成員、城市小學教師與鄉村小學教師、新手教師與成熟教師擁有平等的話語權。二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即聽評課倡導講真話,學理論注重轉化的實效性,做課題主張聚焦課堂真實問題。三要構建良性的競爭格局,將個人成績與共同體評價相掛鉤,將個人激勵與共同體激勵相結合,最終變“零和博弈”為“雙贏局面”。
再其次,建立城鄉小學校際聯合教研共贏機制。一方面,可以在教育行政部門的協調下,健全城鄉小學教師合理流動機制,實施“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通過送教下鄉、巡回講學和崗位輪換等活動,盤活城鄉小學師資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網絡平臺構建教師圈,建立以對話為主的常態化合作機制。比如,在學校的網站上設置課件交流區,實現教學資源共享;不定期舉行分享會,促進思維的碰撞、靈感的交流。通過加強城鄉小學教師間的對話,使教師們豐富教育智慧,增強職業認同,并最終走向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學敏,胡雪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課程:特殊價值、嵌入邏輯與實施路向[J].課程·教材·教法,2023(1).
[2] 楊顯東,李樂.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中的中華文化認同訴求及其回應路徑[J].前沿,2021(6).
[3] 王騰,景治強.校園語言景觀建設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J].公關世界,2022(10).
(作者陳立鵬為喀什大學南疆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方雅靜為喀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生)
《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10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