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是當代中國教育發展的戰略命題與時代任務,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工程與教育答卷。當前,學界主要從政策闡釋[1]、歷史沿革[2]、國際比較[3]、指標體系[4]、規律探索[5]、路徑構建[6]等方面展開探討,整體描繪了教育強國的建設圖景,體現了從“外部塑造”到“自覺內生”的進路轉換。面向教育強國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使命與發展愿景,應深入探究教育強國建設如何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土壤,彰顯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實現“塑形”與“鑄魂”的統一。為此,要從中華文明的人文精神、思維方式與道義情懷的回溯中,明晰教育強國建設目標、體系與形態,探尋樹時代新人、拓教育新局、開文明新篇的教育文明自覺之路。
一、“文以化人”:以文明鑄魂錨定教育強國建設目標
“育人”與“成人”是教育的本質規定與終極使命。中華民族的教育實踐向來注重在禮樂教化、人倫養成、感性觸發中塑造“大寫的人”,始終以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鑄育中華兒女的心智性情、道德人格與政治理想。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建設要以中華文明之深蘊涵養時代新人,促進人的現代化躍遷。然而,人的現代化躍遷面臨著物化風險與虛無困境,意義虛無、人際疏離與文化漂泊成為時代新人培育的關鍵掣肘。因此,教育強國建設要在中華文明的豐富礦脈中汲取智慧與養料,使時代新人獲得一份崇德尚善的意義感、守望相助的歸屬感、胸懷天下的恢廓感。
建設“以德為先、育人為本”的教育強國,鑄育個體人格的意義之魂。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強國建設要把立德樹人貫穿始終,以中華文明涵攝的道德智慧與倫理傳統塑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理想人格,實現“家國大德”與“倫理小德”的同頻共振。一方面,以學校“小課堂”豐富個體人格的文化內涵,培育具有現代化品質的“謙謙君子”。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核心旨趣,把實現人人享有尊嚴生活、幸福生活、意義生活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標尺,打破唯學歷和一次性教育的制度障礙,推動國家政策導向與學校落實方向有機統一,科學把握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人格養成規律,構建“全面貫通—精準適切—形塑覺悟”的立德樹人鑄育機制,使學生體認“做人”“成人”的價值與深蘊。另一方面,以社會“大課堂”提升個體人格的文明程度,培育知行合一、學用相長、躬行實踐的時代新人。將立德樹人從“教育一域”拓展到“社會全局”,在社會大教育生態系統中弘揚“君子”之大志、“仁義”之價值、“天地”之境界,構建道德涵化與道德實踐并重的全民終身教育體系,把中國人特有的道德智慧與人生追求轉化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程度,使人們在現代化尋繹中找到幸福生存與詩意棲居之所。
建設“文脈賡續、家園渴盼”的教育強國,鑄塑集體歸屬的民族之魂。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教育作為助益文明延續與發展的實踐活動,在國家和民族的文明存續、家園構筑、精神凝聚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強國建設要在文脈賡續中重塑集體記憶,以民族共同體成員共有的集體性格、情感歸屬與文化基因塑造一種具有中華文明標志性的“我們感”,繼而鑄就全體社會成員的民族氣質之魂、民族歸屬之魂、民族認同之魂。在歷時性維度,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學各學段教育教學,使學生在文化慣習聯結與集體記憶教育中形塑民族之魂。深入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文化精髓,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按照學段特征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架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課程”體系,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教育、體育、社會實踐活動各環節,貫穿于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在共時性維度,構建生活性、區域性、結構性的教育共同體,以教育體系機制的聯合、整合與聚合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和國家強盛之基。充分考慮社會成員趣緣、親緣、業緣等因素,在新的社會關系結構中塑造生活化的教育共同體,使人們在日用而不覺中養成因趣而生的志向、因親而生的歸屬、因業而生的理想;以地域性共有文化資源為紐帶,凝練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與精神標識,以文化共識促精神聯結、以資源共享促交往實踐、以教育行動促區域發展;推動教育體系的結構性改革,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打造“牽引—幫扶—拉動”的互助機制,推動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提升社會成員的教育滿意度與幸福感。
建設“開放包容、理想同構”的教育強國,鑄就胸懷天下的文明之魂。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培養具有中國情懷、世界眼光的時代新人是教育的歷史使命與文明擔當。教育強國要聚焦這一時代要求,從國際交往素養、人類文明擔當、全球行動示范三個維度鑄就時代新人的文明之魂。首先,加強跨文化知識和能力教育,提升時代新人的國際交往素養。引導學生了解國際形勢、通曉國際規則、關心國際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文化交流與實踐交往中挺膺擔當,在縱橫比較與審慎思辨中講好中國故事,樹立當代中國公民的文明形象。其次,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培養時代新人的人類文明擔當。培育“天下為公”“四海一家”“德必有鄰”“協和萬邦”等中華文明思維,凝聚“命運與共”的價值共識,以教育之力彌合分歧、消除疑慮、統籌各方利益交匯點,為破解人類社會發展難題貢獻中國青年智慧。最后,以教育人文交流創設實踐平臺,促進時代新人的全球行動示范。為時代新人開展國際志愿服務、助力人類社會發展創造平臺和機會,引導青年群體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融入世界,發揮中國青年示范、引領、帶動作用。
二、“文以明道”:以文明啟智架構教育強國建設體系
縱觀世界教育強國的形成與發展,教育體系建制往往涵蓋穩定連貫的思維體系、符合國情的實踐體系、觀照全局的功能體系。近代以降,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歷經“以西釋中”到“化西為中”再到“內生創發”的階段演進。可以說,百余年的教育革新之路在文明變革與現代轉型中,愈發凸顯教育思維的中國智慧、愈發堅定教育實踐的中國道路、愈發明晰教育功能的中國邏輯。在此背景下,教育強國要創新性和創造性運用中華文明所深蘊的思維、智識與方法,構建與新文明形態相適應的教育強國建設體系。
以“亙古亙新、變法有恒”之智,架構教育強國的思維體系。一是用戰略思維謀劃教育強國的整體布局,以大教育體系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以文化為根脈、以傳承為基點、以創造為動力、以發展為指向,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夯基賦能。二是用歷史思維發掘教育強國的民族智慧,創新性闡釋與創造性運用“正禮教化”的育人之道、“師道尊嚴”的為師之道、“耕讀傳家”的為學之道、“經世致用”的轉化之道,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智慧啟迪與方法支撐。三是用辯證思維把握教育強國的關鍵任務,教育強國建設要自覺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守正與創新、本土與世界、工具與價值、質量與公平、活力與秩序等關系,整體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四是用創新思維開拓教育強國的實踐進路,以協同創新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以體制機制創新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以模式創新推進教育數字化、智能化與科技化發展。五是用底線思維筑牢教育強國的建設之基,為建設創新型教育強國框定文明邊界與意識形態限域,增強教育強國的文化自信。
以“博采眾長、內生發展”之道,架構教育強國的實踐體系。從實踐層面來看,教育強國既需要積極學習與借鑒他國先進經驗,更需要植根于中華文明沃壤實現內生發展。一是以共建共享促進教育公平的內生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實現教育公平不僅體現在彌合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更需要激活內部“造血”功能,培養、引進、用好、留住人才,以“守望相助、自強不息”的精神涵養教育實踐主體,培育共同奮斗、共創美好、共享幸福的實踐力量。二是以經世致用促進科技創新的內生發展。教育要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將自身發展的“小邏輯”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大邏輯”,錨定世界一流建設目標,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三是以弘道崇德促進人才培育的內生發展。教育強國建設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不斷完善政府主導、教育支撐、科技推進、產業支持、社會參與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努力培養心懷“國之大者”的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大國工匠等各類型戰略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提供戰略人才力量。
以“一域深耕,全局賦能”之法,架構教育強國的功能體系。從功能定位來看,教育強國建設既要致力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本體功能,同時也需要把教育強國建設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全過程,賦予教育新的戰略地位、歷史使命與發展格局。一是統籌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教育強國的戰略布局與實施路徑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堅持教育先行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的發展理念,把握世界科技革命趨勢與我國科技發展形勢,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加快培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二是主動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促進國家發展重大戰略落地。聚力解決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問題,建設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型教育智庫,基于歷史變革的轉機、民族復興的契機、戰略全局的時機,以教育系統強大的研究能力研判現代化進程中的趨勢性現象與規律性經驗,謀劃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勢”與“事”。三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促進文化傳承發展。知識體系是一個民族文化得以承繼、發展與創新的理論基石和重要載體。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教育系統要基于馬克思主義這一“魂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脈”,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構建中充分挖掘和彰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智慧魅力與現代價值。
三、“文益天下”:以文明賦意形塑教育強國建設形態
中華文明“天下一家”“協和萬邦”的民族稟賦與文化基因,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大同理想”的歷史擔當與價值持守,賦予了教育強國胸懷天下的人類擔當。深刻認識教育強國的世界歷史意義,既需要將教育的文明程度放置于世界各國教育坐標中加以量度,在各國教育圖景中展現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與時代價值,也需要為推動人類文明形態的革新發展貢獻中國教育力量。
建設彰顯文明氣質的教育強國,展中華文明之形象。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7]。教育在強國建設進程中要自覺肩負起展現中華文明形象的歷史重任。一方面,打造新型國際化教育智庫,提煉融通中外的標志性概念、符號與話語。要深入挖掘中華文明的精神實質、文化精髓與核心價值,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在國際教育交流實踐中,要精準提煉與闡釋以“和而不同”為代表,反映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標志性概念;以“公平正義”為代表,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標識性概念;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代表,融通中西文明的標識性概念,進一步凸顯中國教育主體性、文化主體性與政治主體性。另一方面,擴大中國教育的國際“朋友圈”,講活講實講好中國故事。基于中國獨特的歷史命運、深厚的文化傳統與發展的實際情況,在闡述中華文明的“大道理”和中國故事的“大智慧”過程中,展示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
建設凝聚文明共識的教育強國,謀和諧世界之秩序。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作為飽含人類文明旨趣的實踐活動,在凝聚文明共識以及構建世界秩序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努力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傳播全人類共同價值、尊重文明多樣性、構建國際人文合作框架,以教育之力探尋世界歷史深度發展背景下人類求生存、謀發展所必須遵循的秩序共識。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推動國際理解教育、優化教育援助。推動區域教育共同體和全球教育共同體建設,發揮教育援助在“一帶一路”教育共同行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球教育治理中貢獻中國力量,充分體現我國在世界教育發展潮流中的大國責任與擔當。
建設推動文明發展的教育強國,開人類文明之新篇。在人類歷史的漫長進程中,教育總是通過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的方式,使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地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一是把握教育強國的文明特質,推動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相契合。明確教育強國建設的社會歷史性與文明連續性,自覺融入世界歷史的發展圖景,拓展人類的知識圖譜、認知結構與實踐方式,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提供趨向性規律認識、價值性共識指引、惠普性人力資本。二是激發教育強國的文明潛力,以教育高質量發展擴展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影響力。以深蘊中華文明的教育實踐破解中國問題與人類問題,以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促使世界各國從教育之維切實體會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獨特魅力,以教育之力擴大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輻射力與引領力。三是深化教育強國的文明擔當,為全人類創建美好生活圖景賦予新文明力量。要以“第二個結合”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底色,為人類走向美美與共的文明交往圖景貢獻中國教育力量,以更加開放的教育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
注釋:
[1] 石中英. 教育強國:概念辨析、歷史脈絡與路徑方法——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有關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論述[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3(01).
[2] 鄔大光,張宇恒. 教育使命“三部曲”:救國興國強國[J]. 教育發展研究,2023(11).
[3] 馬曉強,崔吉芳,萬歆等.建設教育強國:世界中的中國[J]. 教育研究,2023(02).
[4] 張煒,周洪宇. 教育強國建設:指數與指向[J]. 教育研究,2022(01).
[5] 鐘秉林. 遵循教育規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J]. 中國高等教育,2019(02).
[6] 柯政. 建設教育強國應更加突出多樣化發展[J]. 教育研究,2023(02).
[7]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2).
本文系國家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媒體傳播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19CKS035)研究成果
(作者柏路系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包崇慶系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人民教育》2023年第15-1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