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12月5日,為期10天的2023復旦管院科創周正式啟幕,將舉行“科創企業案例創新論壇”“復旦科創先鋒年度論壇”等10場不同主題論壇活動,并開展“開掛·不止科創”首屆播客節、“共振·與科創同行”線下聯展等一系列科普文化活動。
開幕論壇上,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發表演講。“未來的學者要做面向未來的研究。未來五年、十年,人工智能一定能更好地輔助教學。”陸雄文認為,今天的人工智能扮演了基礎設施的作用,將擴散并影響所有行業的發展,也勢必會對管理教育帶來巨大變革。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復旦大學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榮譽院長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教授帶來“科技之光大講堂·科創周特別呈現”主題演講,他從感知器與深度學習的發展沿革入手,強調了人工智能在結構生物學中的重要性。邁克爾·萊維特還分享了“如何獲得諾貝爾獎”的“秘籍”。他認為,要讓年輕的科學家獨立負責;5人左右的小型團隊為最佳規模;要具有充足研究經費;要有來自同儕的強大壓力;沒有等級觀念,學生們要和諾貝爾獎得主一樣充滿自信。
圓桌對話環節,與會專家圍繞科創投資、科學家轉型創新企業家實踐、AI賦能制藥等話題展開探討。
據介紹,復旦管院自2020年啟動科創戰略以來,圍繞處于不同階段的科創企業,初步形成了‘選、育、培’引領路徑,圍繞科研、產業、投融、服務四個服務構建全方位的硬科技創業者的生態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