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師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康麗)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為緊迫和復雜的全球性危機,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頭等大事。教育能夠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什么?如何發揮教育的作用來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12月2日,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的主題為“氣候?教育?學習:力挽狂瀾,由我做起”的第六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在線上舉行。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中國臺灣及美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的37位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介紹了他們在氣候變化教育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有效的實踐探索。
氣候變化不僅是科學問題
氣候變化不僅是科學問題,也是影響世界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的社會問題。
氣候變化給教育帶來了直接的沖擊,影響了教育的正常運轉和未來發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出警告,由氣候變化導致的氣候災害,如洪水、干旱、風暴和野火,已在2016年到2021年間造成44個國家約4310萬兒童流離失所,相當于每天有約2萬名兒童流離失所。
香港大學副校長、環球可持續發展講座教授宮鵬列舉了介紹了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在他看來,氣候變化正在蠶食我們的日常生活空間,公眾對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議題關注度提升非常明顯。
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曾對上海236所中小學校進行調查。他發現,所調查的學校在項目化學習上共設計了400個科學項目,與環境有關的項目占比約20%,總體來看比例很高。但其中有關氣候變化的項目占比2.5%,占比很低。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岳偉表示,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科學和社會議題,也是教育議題,教育必須積極行動起來。教育應對氣候變化的價值定位在于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環保教育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是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李焯芬在論壇上分享到,開展氣候教育就是希望下一代愛護我們的地球,保護好我們的環境。
田家炳基金會總干事戴大為談道,生態文明教育不止是課程教育,更是對生活教育和行動能力的培養。環境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的責任,如何加強三方在環境教育上的合作,也是需要探索的問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國際學生的一個評估調查顯示,年輕人普遍對氣候變化有很好的認知。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近80%的學生(2018人)表示知道或非常熟悉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情況。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高級分析師黛博拉·努莎目前正參與一個名為“教育政策實現可持續未來”的項目。她談道,教育系統通過影響思維方式、行為和生活選擇,在氣候變化中發揮出重要作用。同時,氣候變化為教育提供了一個機會,幫助年輕人發展系統、思維技能和接受復雜性。
教師急需氣候變化教育知識素養
“氣候變化的教育的落實是一個大問題!”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港澳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盛兵在會上提出了這一問題。
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裴卿長期從事氣候變化教育研究課題。他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當與學生們談及全球氣候變化,學生通常都會覺得離自己非常遙遠。在學習氣候變化的時候,學生很難體會到氣候變化的痕跡,往往會有種無力感。“如何拉近學生與氣候變化教育的距離,有效的推進氣候變化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和人文情懷,這是氣候變化教育需要思考的問題”。
“長久以來,教育一直遵循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范式。這無疑是在加劇人類和地球的生存危機?!痹纻フ劦?,為了緩解、適應乃至扭轉氣候變化,教育本身必須變革,其重要方向就是自身的生態化。
“當下,在一些國家里,學校科學教學在過去十年中沒有太大變化,變得越來越過時,并且與現實世界中的真實科學實踐脫節”。黛博拉·努莎認為,學??茖W教育在培養未來科學家奠定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吸引和支持學生在STEM領域深造是加強綠色發展的關鍵。
教師是實施氣候變化教育的關鍵,但全球教師普遍缺乏氣候變化教育相關的必要知識、資源和教學培訓,無法在課堂上有效實施氣候變化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對144個國家的58280名教師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不到40%的教師有信心教授氣候變化知識。
戴大為指出,環境具有空前的復雜性,需要眾多學科共同參與,這些都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開展多學科融合教育
如何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教育行動?論壇上,與會嘉賓分享了當下各地學校的實踐經驗。比如,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蔣家崗小學通過知識講解、游戲、戶外實踐等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活中常見的氣溫、風向、風速等現象,并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風云變化。
氣候變化教育涉及到氣象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學科內容。岳偉提出,氣候教育的實施要從單一學科走向多學科融合,要發揮不同學科的獨特優勢,達到協同育人的效果。
岳偉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體驗式教學、探究式學習對于氣候變化教育最有效。這些教學法能夠讓學生與真實世界建立聯系,能夠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進而從不同角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對此,尹后慶表示,氣候教育不僅是教會大家在生活中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能,關鍵是要讓學生形成適應氣候變化所需要的價值觀,從而帶動行為轉變。在氣候變化教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上,主題式的學習方式推動學習者從知識學習走向理解學習,在此基礎上再與生活聯系,以此提升生態文明素養。
“我們的地球不是從父母那里繼承來的,而是從我們的孩子那里借來的”。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原副校長,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主席,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程介明在論壇總結發言中提到,挽救地球需要合力。從認識世界,到認識到要改變我們的生命,這個則是教育的內涵。他希望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行動去改變生存的環境。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