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做四個小游戲放松一下,擊鼓傳花、聽口令做動作……”12月26日9:00,甘肅臨夏市第五中學教師石沐瓊在學校多功能廳準時開始她的網絡直播課“放松心靈,相信自我”。一旁的大屏上,遠在積石山縣劉集小學“帳篷學校”里的學生,正通過攝像頭向石沐瓊揮手致意,他們將與臨夏五中的學生“同上一堂課”。
劉集小學帳篷學校學生正同步與臨夏市第五中學學生上心理疏導課“放松心靈相信自我”,臨夏市實驗第二小學教師馬明義做輔助教學。
同一時間,帶著“帳篷學校”的學生向石沐瓊打招呼后,來自臨夏市實驗第二小學的支教教師馬明義和劉集小學教師馬小俊開始在線下配合石沐瓊的節奏,現場輔助教學。
韓集村帳篷學校里,學生與石沐瓊連線回答問題。
為讓災區學生享受更多優質教育資源,積極落實甘肅省委教育工委提出的“‘互聯網+’賦能鄉村教育、數字化引領城鄉教育質量整體提升”任務目標,臨夏州教育系統通過“互聯網+教育”模式,借助省、州、縣(市)三級智慧教育云平臺資源,讓各縣學生與“帳篷學校”孩子們“同上一堂課”。
幾天前,為積極恢復積石山縣災后教育教學秩序,保障每一個受災學生有書讀、有學上,臨夏州教育局積極倡議組建支教助學團赴一線支教,同時,倡議更多教師積極加入線上支教隊伍,讓更多災區學生享受多元的課堂和心理疏導。
“本是一節再普通不過的課,但我從備課開始心就懸著,擔心信號不好,擔心自己講得不夠清楚。”臨夏市逸夫小學語文教師張靜娜在上完第一堂課后開始復盤自己當天的教學,她發現“帳篷學校”每一位學生聽講都格外認真,而且對于信息化教學方式非常熟悉,這也讓她放松不少。到了下午的課堂,她和學生已經可以在課前視頻聊天了,午餐、天氣、對明天課堂的設想……
盡管兩地師生有著不短的空間距離,但網絡這根無形的線,通過先進的信息化設備,讓他們如此接近。
看著帳篷里輔助教學的馬明義,看看電子大屏上遠在臨夏市的石沐瓊和聽課的大哥哥大姐姐,帳篷里坐得最端正的劉集小學六年級學生王煜顯得格外積極:“我沒想到自己在‘帳篷學校’也能用電子設備上課,甚至是與遠在臨夏市的老師同學一起上課。有時晚上我和小伙伴們還擠在帳篷里,用電子大屏聯網看動畫片、體育比賽,感覺特別好。”
據了解,此次“同上一堂課”活動,僅臨夏市就有69所中小學(幼兒園)的教師參與到線上支教工作中,其余各縣的教師正在不斷加入此次“互聯網+教育”的隊伍中。他們將利用多類型網絡學習平臺和資源,為積石山縣有條件開展“同上一堂課”的“帳篷學校”學生送去多樣化教育教學方式。尚不具備條件整體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帳篷學校”,支教教師也會借助自己的手機等設備,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借助信息化設備給學生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可以讓‘帳篷學校’的教學活動變得更多彩,老師可以自由板書,展示數字化的聲像和其他教學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學生調節情緒、走出陰霾也有很大幫助。”馬明義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特約通訊員 馬綺徽 楊爭榮)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