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探索中國藝術教育自主發展之路

發布時間:2024-01-17 作者:高世名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高等教育》

[摘 要]高等藝術院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把創造之精神貫穿藝術創作和人才培養全過程。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把握時代脈搏,感通人民之心,探索開拓出一條中國藝術教育自主發展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兩個結合”;藝術教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提出,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史上也具有深遠意義。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于文藝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來說,重要的課題之一就是在新時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關鍵在于以文明互鑒之胸懷和世界眼光,思考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世界文明之關系,探索出一條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自主發展之路。

從“兩個結合”到“兩創”,匯文明之英華

習近平文化思想有著宏大的文明史觀、深遠的歷史意識。其立場是以人民為中心,堅定文化自信;其路徑是守正創新,堅持“兩個結合”,在世界文明交流與互鑒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提出的文化使命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論斷。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對“第二個結合”進行了綱舉目張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方法,更是中國文化從傳統轉向現代的根本路徑。

為了深入理解“第二個結合”,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在中國傳統社會史和思想史脈絡中存在怎樣的精神基因,使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生根發芽,發展壯大?

在中國思想史的諸多學術流派中,無論是史學還是經學,都包含著經世致用、求真務實、知行合一的精神。尤其是在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人的思想中,更是以“民”作為中心,呈現出對“公”和“平等”的價值追求。這種“天下為公,覺民行道”的精神基因,成為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后引發強烈共鳴的思想根源。

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了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報告中說“繼承遺產,轉過來就變為方法”。這句話對于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路非常重要。如何從繼承遺產轉過來,進而變成解決當代問題的方法?毛澤東有他明確的思考和實踐。在延安時期,毛澤東談得最多的是“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一詞最初出現于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傳》,文中稱贊西漢景帝第三子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這四個字銘刻在岳麓書院的匾額上,給青年毛澤東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延安時期的一系列思想論述中,毛澤東借用了這一理念來會通馬列思想,反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使中國革命的自主性在思想上得以確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中國傳統社會史和思想史中存在著明確的社會主義基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于中國大地,與中國自身的文化傳統有著先天稟賦上的默契。堅持“兩個結合”,要在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互鑒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簡言之,“兩個結合”與“兩創”不但是目的,更包含了方法和路徑,也就回答了當今文藝工作、藝術教育工作的根本問題——新時代何以為新。

激發傳統文化的活力,發時代之新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實踐中形成了眾多原創性思想貢獻。

例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國際主義的最新發展,是從格局和道義上對西方中心主義、地緣政治和“新冷戰”思維的超越。“一帶一路”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及其實踐,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現代萬隆精神和“第三世界”運動的繼承與發展,蘊含著對西方主導的全球化“資本空間再生產”的克服與超越。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的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發展,蘊含著對西方新自由主義“大市場、小政府”話語和壟斷資本主義、平臺資本主義的超越。“五位一體”發展理念、“共同富裕”發展目標,是社會主義社會理論和實踐路徑的創新,蘊含著對西方“資本-市場”二元驅動的發展邏輯的超越。“生態文明”的理念,是對中國傳統天人觀、自然觀的繼承和創新,蘊含著對西方現代性發展模式及其“環保-發展”二元困境的超越。

以上五個方面都是新時代的理論發展,其中所蘊含的“共同價值”,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理念。這五個方面,都體現出新時代之新。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新時代又一重要的原創性貢獻,具有全局性意義——“兩個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鞏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開辟了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是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的東西,文化是無用之大用,如同水墨畫中的水,如同空氣一般,視之不見,但不可或缺。正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體系中,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特征就是守正創新、自信自強。在藝術領域,守正一方面表現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另一方面表現在堅持文化自信;創新一方面表現為直面新時代、新現實、新命題、新經驗的藝術探索,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對文藝創作來說,其責任是發掘出新時代中國人內在的品格、價值與精神動力,譜寫出中華民族的新史詩。近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以藝術創作國家隊立身,高舉“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旗幟,參與歷次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繪就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成就的時代畫卷。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廳展示的新中國美術經典作品中,逾半數由中國美院師生校友創作,被譽為“國博中的國美現象”。2021年,為慶祝建黨百年,學校有30余件作品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展出,描繪了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救亡圖存”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壯美圖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美院師生在國家各項重大美術工程中表現突出,入選作品近500件。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外的廣場上,矗立著美院團隊創作的大型紀念雕塑《攻堅》。這座雕塑的創作歷時三年,在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感受到了來自三種眼光的凝視:一是歷史的眼光,作品的藝術品質一百年后依然要立得住,而且造型和手法要體現新時代的氣質,這是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二是世界的眼光,要有中國氣派,在國際上獨樹一幟,同時能感通世界,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這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三是人民的眼光,要讓老百姓喜聞樂見,同時又要用作品提高人民群眾的審美品格,這是人民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歷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人民的眼光,每一種眼光背后都包含著一對辯證統一——這是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新時代文藝的重要價值尺度。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人民歷來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懷,當代中國文藝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類。”未來,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應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堅持用跟上時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藝新境界;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把創造之精神貫穿藝術創作和人才培養全過程,更好實現中國藝術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開創藝術教育新格局,辟自主發展之路

對于藝術教育工作者而言,當前的重要課題是如何在新時代中國青年身上養成一種社會感知和現實感覺,建立起他們的家國意識和歷史責任。近年來,中國美術學院提出“以鄉土為學院”的教育主張,作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等理念的基本路徑。對內,把上溯至詩經時代的“采風”傳統,轉換成為社會感知與鄉土重建的行動,致力于以身心發動的藝術實踐,探索自然教育、審美教育、生活教育的融會貫通;對外,結合不同地方的稟賦和特點,構造鄉土工作站,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鄉土學院網絡”,連接教室與社會發展的進程,融藝術課程與社會工程于一體,打通學科的知識、社會的知識、生活的知識。

守正創新,自信自強,新時代藝術教育秉承一種繼往開來的自新之道。在數千年文脈傳承中,中國藝術經過一次次形制拓展和筆墨語言的演進,形成了一套完整、自洽的美學表達體系。同時,我們也需要盡可能地梳理清楚:中國藝術的觀物、感興以及表現方式之間究竟存在何種關系?中國藝術創造出了怎樣的情志、意韻和品格,構成了怎樣的思想觀念和話語體系?新時代的藝術教育如何去理解和傳承這個體系背后的世界經驗,如何通過具體的藝術實踐使這種經驗得以興發與傳承?在世界藝術史的跨語境視野中,中國藝術激發了怎樣的美學經驗和文化意識?在當代多元化的藝術氛圍中,面臨著哪些問題和挑戰?在現有的藝術教育體制中,傳統藝術如何延續其固有的文化根性和自我創生機制?這些都是亟待當代藝術教育工作者與藝術創作者研究和回答的現實問題。

“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中國人的創造從來都是從歷史和傳統中生長出來的,始終伴隨著對歷史的回溯與響應。在這個意義上,中國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是一以貫之的。中國藝術傳統注重“窮源竟流”,學院教育強調“守正創新”;今人的藝術創作始終與古人相往還,與先賢共吐納,與大傳統綿延一體。藝術院校的書法和國畫專業都講究“臨、摹、仿、擬”,這四個字各有不同的含義,絕不是簡單的復制模仿,而是與偉大作品直接照面、相契相知,繼而自出機杼、別開生面。藝術家不但“抗志希古”“與古為徒”,更要“血戰古人”“與古為新”——這正是中國文化從歷史中演化創造、于傳承中生生不息的守正創新之道。

正因如此,國畫、書法等藝術門類在當代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能量。對中國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工作者而言,歷史依然活在今天,依然是構成“中國當代”的重要部分。正因如此,我們希望高等藝術院校的每個專業都能夠做到在自己的道統中“源流互質”,都能夠在歷史的循環往復中、在古今的酬答唱和中形成一種繼往開來的自新之道。

為此,新時代的藝術教育必須做到匯合研究、臨摹、傳習、創作而為一體,讓中國藝術的觀物之道、體物之法、語言系統、意境情致以及其中所蘊含的世界觀,在當代人的感知經驗和精神土壤中重新生發;必須做到在當代藝術與視覺文化的現實境遇中,重建“技進乎道”的藝術理想;必須做到以感同身受的感受力,啟發心手貫通的創造力,重建一種中國藝術的偉大傳承,即“身心發動、情意直觀”的發生方式,“道藝兼通、理事相應”的精神指標,以及“返古開新、守常達變”的傳習之道。

2022年,中國美術學院在杭州湘湖之畔啟動湘湖校區的建設,其定位是打造傳承文明基因、返古開今的中國藝術“國學門”;其宗旨是在中國古典學術的宏大視野和精深思想中,重建“詩書畫印”兼備的通人之學;其目的是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立一個藝術教育的高地。“國學門”聚焦“山水”“漢字”“器道”三大領域,開展針對“中華文明基因工程”的藝術研究和創作,在當代學院教育的框架中復興中國藝術傳承的古典脈絡,在全球史的大視野中彰顯中國藝術的獨特意蘊。我們不但要固本培元,接續先賢道統,活化歷史文脈,重建“藝理相通、道術相濟、學養相成”的藝術傳統,更要守正創新,將古今概覽之眼界、現實生活之體認,轉化為藝術創作之資糧,創造出新時代藝術的清剛正大、高風峻骨。

身處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海納寰宇古今,把握時代脈搏,感通人民之心,我們一定會開拓出一條中國藝術教育的自主發展之路,一定會創造出不讓古人、無愧時代的文化成就,一定會孕育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璀璨花朵。

【作者高世名: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原載2023年第24期《中國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人妻互换精品一区二区| 911精品国产亚洲日本美国韩国| 国产精品成人扳**a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骚片AV蜜桃精品一区| 女人香蕉久久**毛片精品| 久久噜噜久久久精品66|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91gav | 久久精品国产精油按摩| 少妇伦子伦精品无吗|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凹凸精品视频分类国产品免费|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新婚兰兰| 2017国产精品自拍|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老司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在线精品自拍亚洲第一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字| 国产精品综合视频|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精品人妻AV区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在线观看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四虎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专区|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大香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东京热一精品无码AV| 国产亚洲精品91|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