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河姆渡文化來到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數字文化創新班,科技、藝術、人文將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近日,一場以“繁花1.0:河姆渡的文化想象”為主題的河姆渡文化創新展在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展出,雙鳥紋設計系列的帆布袋、河姆渡欄桿式建筑設計系列的手帕紙、河姆渡文化元素的首飾,展現河姆渡人生活場景的“河姆渡的一天”剪紙定格動畫,以及體現現代與過去交融對話的圖片粒子特效短片等紛紛亮相,這些作品全部出自該校數字文化創新班的學生。
河姆渡文化創新展現場。學校供圖
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數字文化創新中心副主任、傳媒與法治學院副院長王軍偉介紹,該校數字文化創新班的學生,來自傳媒與法學院、設計學院、計算機與數據工程學院等多個學院,進行跨學科人才培養。“此次展覽是數字文化創新班作品展的1.0版本,通過從當地優秀的地方文化中提取基因,打造文化IP,嘗試將文化進行轉化和利用,并通過數字化手段,讓傳統文化煥發時代生機。”王軍偉說。
“成立數字文化創新中心是為了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的號召,聚焦寧波市重大文化建設工程,讓前沿數字科技和文化深度結合,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實現寧波特色優秀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浙大寧波理工學院計算機與數據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數字文化創新中心副主任于欣介紹,依托寧波史前文化數字化考古關鍵技術應用重大攻關項目,該校師生深度介入了余姚井頭山遺址二期的考古發掘,派老師常駐在發掘一線,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三維建模,用無人機航拍剪輯技術把當時最原始的狀態保留下來,并做好數字化處理和傳承工作。
河姆渡文化創新展現場。學校供圖
“與以往的展覽不同,本次展覽側重對文化的轉化與利用,當前該校已與企業對接,計劃將學生的作品變成產品。未來,我們將創辦自己的工作室,讓傳統文化走入現實生活,呈現出全新的文化樣式。”本次展覽策劃人、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傳媒與法學院教師馬啉介紹。
該校數字文化創新班學生顧天奇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他和同學們一起將河姆渡元素與現代涂鴉藝術相結合,制作了系列文創作品,還發揮專業所長參與了視頻短片的制作。在他看來,當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交融碰撞,會讓傳統文化更加具有傳播性和現代性。
據了解,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和弘揚河姆渡文化,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數字文化創新班多次把課堂搬到河姆渡文化遺址群現場,進行實地探訪,精準測量,拍攝記錄,并通過翻閱文獻尋找史料依據,多次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孫國平等專家進行溝通,嘗試通過數字化手段做場景復原。2023年11月,“遠古江南·海陸山河——河姆渡文化發現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有兩件作品參展,一件是關于井頭山考古數字化采集的紀錄片,還有一件是河姆渡史前聚落數字化復原,這兩件作品都有數字文化創新班同學的深度參與。(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史望穎)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