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程墨 特約通訊員 陳建波 尚紫荊)“棗陽市第一實驗小學地處棗陽老城區,2020年前平均每個班級學生達110余人。推進教聯體建設以來,該校形成了小南街校區、南園校區、人民路校區‘一校三區’的辦學格局,消除了‘大班額’問題。”近日,談及襄陽市教聯體建設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湖北襄陽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難掩興奮。
記者從襄陽市教育局了解到,為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實現城鄉一體發展,該市超七成義教學校納入教聯體建設,共組建教聯體191個,其中共建型教聯體144個、融合型教聯體35個、其他類型12個。通過教聯體建設,今年秋季該市3800多名學生回流農村學校就讀,6700多名學生從熱點學校分流到教聯體成員學校。
“全市教聯體模式靈活多樣。”該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融合型教聯體、共建型教聯體兩種模式在襄陽已形成規模,融合型教聯體以一所名校為核心,統一法人,形成“一校兩區”或“一校多區”發展格局,由強校、名校、城市學校向普通學校、薄弱學校、農村學校輸入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型教聯體則是綜合縣情、校情、地緣等因素,保持法人獨立、財務獨立,由核心校統籌整體工作。
同時,為激活教聯體建設內在動力,該市各地將優質學校教師“送教”與薄弱學校教師“跟崗”相結合,將教師交流“輸血”與教師成長“造血”相融通,激活了教師雙向交流的“一池春水”。一年來,全市校級干部交流200人次,中層干部交流346人次,一線教師交流1932人次,師徒結對2196對,聯合開展教研活動1393次,聯合開展學生活動2626次。
為進一步優化教聯體效果,該市各地還選取不同的切入點,因地制宜,促進資源配置再優化。比如,襄城區搶抓襄陽古城疏解、學校外遷機遇,對檀溪、龐公、城南等三大片區重新規劃學校布局,緊抓荊州街小學教聯體建設;樊城區將城區優質學校與鄉鎮學校捆綁,組建25個城鄉共建型教聯體,探索城區教聯體學校課后服務優質資源共融共享;宜城市南街小學教聯體運用互聯網技術,實施“雙師課堂”和專遞課堂,農村學校共享音、體、美等緊缺學科教師資源……
據悉,按照“試點先行、逐步鋪開”的工作路徑,該市各地前期做了試點探索,積累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好模式,預計2024年教聯體建設將從試點探索向整縣推進、全面鋪開轉變,2025年實現教聯體建設的覆蓋面達到85%以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