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馮麗 通訊員 潘子祺 白婧熠)“天舟七號”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的消息振奮人心。日前,記者從西北工業大學了解到,此次發射任務中,由西工大生命學院商澎教授團隊承擔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空間生命科學實驗項目,隨本次“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發射入軌,隨后將轉移至中國載人空間站“問天艙”開展在軌實驗研究。
商澎教授負責的“空間生命科學與航天醫學團隊”將繼續在空間站上圍繞長期失重對航天員健康影響的基礎與防護問題,開展失重環境下骨骼健康等方面的研究。“本次承擔的任務是開展空間微重力對骨組織細胞作用效應及其機制的研究,通過實驗在軌獲取骨組織細胞的生物學數據,并對采樣返回地面后的骨組織細胞功能進行檢測分析,探索骨組織細胞對空間微重力環境變化的感知和響應規律,從而進一步揭示空間骨質流失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商澎教授介紹。
商澎教授、楊周岐副研究員和四位博士研究生甄晨曉、張格靜、劉俊宇、王瑞親歷了發射過程。甄晨曉說:“進入發射場半個多月來,我們完成了實驗室無菌環境準備、實驗用多批次細胞準備、實驗樣品操作細則制定等工作,并通過多次演練形成最終操作細則,以確保任務萬無一失。”
第一次到發射場執行科研任務的張格靜激動地說:“本次任務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作為西工大人,為能夠直接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而感到深深的自豪和榮幸!”
據了解,近20年來,西北工業大學“空間生命科學與航天醫學團隊”一直致力于空間失重環境下骨質流失機制及防治措施研究。此次“天舟七號”任務是基于團隊地基模擬微重力實驗最新結果,利用轉基因細胞和胞內信號通路干預手段,從新的視角進行失重性骨質流失相關研究。
據了解,天舟七號遨游太空的征途背后,還有許多西工大人為國鑄劍的拼搏身影。機電學院張衛紅院士團隊及其所在的空天結構技術重點實驗室開展了長征七號火箭主傳力結構系統優化,有效提高了發動機推力分配與結構傳載效率。機電學院劉維偉研究員及其所在的復合材料構件先進制造技術團隊,參與了航天發動機難加工材料彎管高效精密加工技術的攻關。通過檢測—加工一體的自適應加工技術,解決了大型薄壁彎管的精密加工變形控制技術難題,實現了發動機彎管等復雜構件的高效精密加工。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王楠教授帶領的相變物理與新材料團隊,研制了透明溶液原位觀測實驗單元和樣品單元,隨天舟七號發射,即將開展空間實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