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曼潮 記者 劉盾)近日,深圳大學食堂開設“AI雞湯”檔口,請全校師生“免費吃雞”。在這些特殊檔口,十余名“請客”的學生穿著圍裙、戴著帽子,把一碗碗“凝結8個月心血”的雞湯,端給每一位老師和同學。
去年,深圳大學騰訊云人工智能特色班(簡稱“騰班”)的00后大學生們,走進貴州赤水烏骨雞養殖基地。在深大計算機與軟件學院教師和騰訊云工程師的指導下,參與項目的學生采用騰訊AI技術和云平臺,率先開發出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實現用AI“養”雞。
臨近春節,養殖基地給深大騰班寄來幾百份烏骨雞和上百份烏骨雞蛋,同師生分享豐收的喜悅。學生們決定將烏骨雞熬制成“AI雞湯”,請學校一萬多名師生免費品嘗“科技的味道”。
王翊灃是深大騰班2020級學生,烏骨雞智慧養殖并不是他參與的第一個AI實戰項目。早在2022年,深大騰班學生就為廣東汕頭的特色鵝種打造了一款AI養鵝小程序,用于識別呆頭鵝和發燒鵝,讓鵝群整體存活率提升了30%。AI養鵝項目取得顯著成效,也引起了一定的社會關注。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貴州赤水市與騰班接洽AI養殖技術事宜,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烏骨雞養殖數字化、智慧化升級,破解延續300多年的林下散養難題。
25萬只烏骨雞零散地分布在1000畝大小的山林內,山路崎嶇彎繞,網絡信號不穩……這種養殖模式能夠最大程度地保留烏骨雞豐富的營養和自然的風味,但也給基地及時掌握雞群的異常體征、行蹤或雞場異物入侵等情況帶來難題。
準確定位和追蹤烏骨雞群是實現數字化管理的前提。在山高林密的散養環境中,單純依靠計算機視覺識別技術進行檢測和追蹤并不準確。往往一根小樹枝的遮擋,就會造成相當大的數據誤差。
經過反復討論,項目學生決定給烏骨雞設計一款腳環。腳環設計要考慮軟硬件等細節要素,比如材質是否防水、綁緊還是綁松、單環還是雙環等。在調研市場已有產品、查閱相關論文后,騰班學生們設計出了一款可定位、可溯源、能計步數的腳環,未來還計劃加上體溫監測和姿態識別等功能。多需求、多場景下,視覺識別、溫濕度監控、腳環傳感……海量的各類數據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多視角融合的多模態算法矩陣,構成整個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的核心。
“相較于AI養鵝,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更像是一個服務于產業的平臺,這的確更難,工作量也更大。”騰班負責人馮禹洪帶領學生到貴州實地調研,手把手帶學生體驗代碼落地產業的全流程。她認為,只有攻克這道難題,學生們對于AI產業級應用的理解才會更上一層樓。
為了滿足養殖基地的多元化需求,騰班學生打造了“小程序+APP+智能大屏”的終端系統。其中,智能大屏是整個系統的“大腦”,承擔數據存儲和處理職責,也可通過數據可視化記錄養殖場實時動態。在小程序端,除了日常運維的工具,騰班學生還開發了包括短視頻、直播和圖文資訊在內的運營功能,不僅用于支持養殖場場主發布養殖場的短視頻、圖文信息等,也方便消費者跳轉微信小程序購買烏骨雞產品,從而幫助養殖場優化從生產、管理到營銷的全流程。
“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建設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實踐。”深圳大學副校長張曉紅說,“雙方的緊密協作不僅讓學生們解決了行業的真問題,也加深了自身對技術、理論的理解,練出了硬技能,長出了真本事”。
深圳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院長黃惠指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產業和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建設,是計算機與軟件學院落實“產學研創”四位一體人才培養為辦學定位的生動典型。
在建設系統的過程中,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這些素養將幫助他們蛻變為真正的AI人才,成為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技術骨干和行業精英。
烏骨雞智慧養殖系統建設也是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又一次“開花結果”。數據顯示,2022屆和2023屆騰班畢業生超50%進入頭部企業就業,超40%進入海內外高校深造。騰班2021級學生陳思睿是貴州綏陽人,負責項目算法部分的工作。在這過程中,他第一次意識到家鄉對于產業升級需求的迫切,于是默默在心里做出了一個決定,“未來要回去建設家鄉”。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