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守望他,青絲到白發’,在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壩有這樣一尊雕塑,她腳步向前,抬手眺望。同學們知道她是誰嗎?”在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壩鎮八一希望學校,校長胡勇深情地向同學們講授“共和國第一軍嫂——陳發姑”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學生身邊,學生們非常感興趣。這些瑞金本土革命故事,是我們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寶貴資源和生動教材。”胡勇說。
近年來,瑞金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優化整合縣域紅色文化資源,探索實施“講好紅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萬千百十工程”,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紅色+思政”工作新局面。
瑞金市的每所學校,都在同步開展“萬人同上思政課”活動。瑞金市每月以一個本土紅色故事為主題,通過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體深化故事內涵,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設計優秀課程案例,再進行推廣。
江西瑞金是舉世聞名的紅色故都。近年來,瑞金市教體局組建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體,深挖本土紅色資源,利用發生在孩子們“身邊”的故事,引導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目前全市組建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體2個,以15所城區優質學校為核心,覆蓋全市135所學校。”瑞金市教體局黨工委書記、局長鐘糧山說。
紅歌是中國革命歷史的見證,是革命時代的精神象征。瑞金市教體局以旋律明快、易于傳唱的紅歌為切入點,發揮紅歌的藝術感染力,在歌曲學習及傳唱中了解時代背景、歷史事件和社會狀況,感受革命先烈們的英勇奮斗和無私奉獻。
面對鄉村專業教師短缺問題,瑞金市實行學科教師專業化建設,通過專業教師專任化、專任教師走教常態化、實施“縣管校聘”等方式確保市鄉村三級專業教師全覆蓋。依托專業教師全覆蓋的優勢,在全市開展“紅色歌曲天天唱”活動,以每天課前一支歌、集會一支歌、放學路上一支歌等方式在師生間傳唱紅色歌曲,并分學段建立了紅歌推薦曲目庫。
“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雨里格綿綿介支個秋風寒。”《十送紅軍》是拔英鄉拔英小學四年級的班歌,這里也是革命烈士曾拔英的故鄉。為使學生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拔英小學教師謝淑婷探索“音樂+思政”協同育人,利用圖片與視頻導入的方式,把歌曲音樂背景、情感表達融為一體,在分析歌詞、學唱的過程中,向學生講授音樂作品背后的價值觀和思想內涵。
瑞金現有革命舊址127處,分別分布于葉坪鎮、沙洲壩鎮等14個鄉鎮,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處,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2處,被譽為沒有圍墻的“革命博物館”“紅色基因庫”和“黨史大課堂”。
如何讓瑞金的紅色歷史在孩子們腦海中鮮活起來,讓蘇區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瑞金市教體局因地制宜開辟“第二課堂”,充分借助“家門口”的紅色資源,建立“一日研學手冊”,組織學校帶領學生前往全市各級各類紅色革命舊址、博物館等場所開展紅色研學實踐活動。近年來,瑞金市中小學共組織本土化研學實踐活動400余批次,參與師生達10.3萬余人。
在瑞金市沙洲壩鎮紅井景區,每年春季開學,瑞金市紅井小學都要組織一年級學生在這里學習第一篇語文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白越ㄐR詠?,我們一直堅持在紅井旁開展現場教學課,唱一唱《紅井水》、嘗一嘗紅井水,讓飲水思源、不忘桑梓成為學生的底色?!奔t井小學校長劉素華說。
除此以外,瑞金市還創新性鏈接紀念館資源,將“紀念館”搬進學校,在華融瑞金希望小學建設了全國首個以傳播蘇區精神為主的校園展覽館,授牌紅色基因傳承共建學校8所,培養“紅領巾講解員”900余名,打造12所學校校園紅色驛站,3.7萬余名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賡續紅色血脈。(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徐光明 通訊員 王鋒旗 楊長霖)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