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河北省河間市第一實驗小學的教室里,一位老師正一字一句反復領讀,因為河間方言里常常出現咬舌尖現象,“j”和“z”等發音容易混淆,老師格外用心糾正孩子們的發音。
河北省滄州市有1500多年建城史,歷來享有“文武滄州 河海之城”的美譽。近年來,該市各地在語言文字推廣過程中,深挖地方文化資源,讓創建的推廣基地找到“根”和“魂”,逐漸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
“滄州河間是毛版《詩經》的發祥地,千百年來,《詩經》與河間有著割舍不斷的淵源。直到現在,河間還有‘詩經村’‘君子館’‘毛公書院’等行政村或地名存在。”河間市職教中心教師董杰多年從事詩經研究,對本地文脈典故了然于胸。
為此,河間組織開展了“詩經進校園”活動。當地采取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古老典籍“活起來”,使學生們在《詩經》文化中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其中,河間詩經中學設計的校園景觀都與《詩經》有關,如蒹葭湖、詩經文化館、君子亭、鹿鳴園等,還在校園里銘刻《詩經》釋義,讓師生置身其中、學在其中。
“夜半不知行遠近,一船明月過滄州。”世界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從滄州穿城而過,兩岸留下的詩文、故事、傳說等數不勝數,成為當地語言文字推廣的豐富資源。“在古代,南來北往的鏢車,只要路過滄州,就必須扯下鏢旗,不喊鏢號,否則準得栽個大跟頭。”站在以“遇見大運河”為主題的“運河步道”連廊柱前,新華區中宇小學的學生正在用標準的普通話為眾人講解“鏢不喊滄”的故事,臉上洋溢著身在武術之鄉的自豪。運河區新華小學的學生創編了家鄉劇《鎮海吼》,通過歌舞、武術、朗誦等藝術形式,生動再現大運河邊千年鐵獅鎮海吼的神話傳說。
滄州擁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曾涌現出眾多英烈人物。馬本齋紀念館、黃驊烈士故居、白求恩手術室舊址等紅色資源,為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創建增添了鮮紅底色。運河區解放路小學“星火”劇場內,一場以“青滄戰役”為背景的話劇正在排練,參演師生沉浸其中。該校還編排了紅色革命話劇《解放之光》,展現滄州解放史。“1926年,‘津南第一黨支部’在這里建立,孕育了燃遍津南大地的革命火種。”走進滄州市第一中學的校史館,一名學生講解員正在聲情并茂地訴說本校110年的變遷史。自2021年校史館建成后,學校培養了一批批講解員,他們的動情宣講打動了眾多聽眾。
此外,滄州師范學院作為國家級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創建了河北省首批高校文化講壇——齊越大講堂和萬里研究中心,以張海燕為首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專家教授培育了大批中小學優質師資,引領帶動了全市中小學語言文字推廣活動的蓬勃開展。
“滄州市中小學語言文字推廣工作如火如荼,得益于深深扎根于地方特色文化。創建的大批特色鮮明的推廣基地,讓全市上百萬中小學生從中汲取營養、提高素質、涵育家國情懷。”滄州市教育局語委辦副主任高健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周洪松 通訊員 張桐)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