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陳欣然 通訊員 劉曉艷 董玥欣)只要打開微信小程序,面對屏幕攝像頭拍攝幾張面部和舌頭的照片,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實現便攜高效的個人體質“自助辨識”……上述場景如今成為現實。
4月8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先進醫用材料與醫療器械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天津大學醫學部主任顧曉松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體質學創始人、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教授共同規劃與指導的“數字中醫人”在津發布。該系統通過手機移動端望舌面、問信息,采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多模態特征分析,即可出具詳細的中醫體質辨識報告,還能為用戶提供健康信息在線咨詢等。
據悉,“數字中醫人”由天津大學先進醫用材料與醫療器械全國重點實驗室、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等單位牽頭,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市中醫院等單位共同開展。項目依托國家中醫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院、天津市智能中醫診療技術與裝備重點實驗室,基于王琦院士帶領開發的全人群9種體質量表,以及9種體質系列調護方案,用中醫檢測數據構建人體數字孿生,打造一款手機里的中醫暖心服務,從體質辨識、治未病的角度實現個性化的自我健康管理服務。
“這個項目基于獨立的私有云平臺構建,采用中國電子的信息安全和中電數據的大數據技術,保障每一位使用者信息和數據安全。”顧曉松院士介紹。
王琦院士表示,該項目通過居家應用、醫療聯動,開展區域級覆蓋全人群的體質分布調查,助力中醫治未病醫療模式的轉型和升級,運用中國的方式、中國的思維、中國的技術,讓中醫未來的場景、前景、氣象呈現出新樣貌,打造惠及全民的健康管理平臺,為慢病防治醫保政策的制訂提供更科學合理的依據。
項目負責人、天津大學醫學部醫學院副院長萬亮教授介紹,“數字中醫人”項目為先進醫用材料與醫療器械全國重點實驗室、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聯合推出的“云腦智能體系”的組成部分。未來,該系統還將擴展涵蓋氣息、脈象等體質檢測數據,升級跨模態融合體質辨識大模型,開展體質與基因檢測數據關聯分析等功能,開發完備的中醫健康檔案系統,面向亞健康人群的重大慢性代謝性疾病,尤其腫瘤防治開展示范應用,讓數字中醫造福全國老百姓。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