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有學校的悉心培養,才讓我取得這么好的成績。”核工業衛生學校學生徐密密獲得了湖南省“楚怡杯”職業院校技能競賽護理技能賽項一等獎,有感而發。徐密密坦言,在備賽集訓時,學校安排她去醫院進行實景訓練,同時還安排了醫院的資深護士做相關指導,這段見習經歷培養了她臨床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5個月后,徐密密和同伴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護理技能賽項中斬獲二等獎。目前,她被免試保送至常德職業技術學院。
“這是學校深化產教融合,提升育人質量的縮影。”學校校長廖紅伍告訴記者,依托南華大學醫療群的優勢和與南華醫院同源同址的特點,學校與南華醫院建立了“院校一體、前院后校、資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特色辦學模式,深入對接醫藥行業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需求,在現有護理和藥劑兩個湖南省特色專業群不斷深化產教融合,促進專業與產業、企業、崗位對接,全方位實現“醫教融合,協同育人”。
“學校一貫注重學生臨床思維和技能的培養,得益于‘前院后校’的辦學模式,我們可隨時根據教學需要,組織學生去南華醫院相關科室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教學條件十分便利。除此之外,第二學年的專業見習和第三年為期八個月的專業實習使得學生的專業基礎更扎實,因此我們的學生備受用人單位歡迎。”廖紅伍表示。
除了“硬件”的融合,學校在“軟文化”中也不斷追求統一。學校將“核工業”精神與南華醫院文化有機結合,提煉出體現醫者仁心的“核衛”核心價值觀——“仁愛、精技、修身、進取”的校訓、“博學善教、立德樹人”的教風、“勤學苦練、至善至美”的學風。在此基礎上,又以李時珍懸壺濟世、執著探索、嚴謹細致的精神和南丁格爾的人道主義和救死扶傷精神為基石,熔煉出“時珍文化”和“提燈文化”,并將之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中來,形成了獨特的“核衛文化”。
如今,走進校園,以校訓、南丁格爾誓言、李時珍圖像為主要內容的百米文化浮雕墻映入眼簾。漫步校園,李時珍雕像、《本草綱目》石模和“感恩之心”文化石靜立在“時珍廣場”,與往來其間的“白衣天使”們相映成輝。
深化產教融合,狠抓文化內涵建設,為學校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顯著的變化體現在報名熱度上。據悉,2022年,學校招生報名人數與錄取人數比例約為5:1。2023年,這一比例達到7:1,生源省份擴大到8個,最遠生源地為遼寧。近兩年,報考學校的高分考生比例大幅上漲,學校平均錄取分數均高出原定錄取線一百多分。(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陳文靜 通訊員 譚爾豪)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