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業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宋振騏班)以中國煤炭領域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宋振騏命名,在山東科技大學,一群青年學子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能源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里”的囑托,匯聚成“宋振騏班”,在“青春礦場”上奮力“追光”。2024年6月中旬,“宋振騏班”第一屆本科生即將面臨畢業。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這個班共21位學生,全部考取研究生(部分學生碩博連讀),繼續在能源行業科研追光——這是山東科大院士班上交的一份嶄新答卷。
“我要加入院士班,離我的偶像宋院士再近一點!”21歲的梁麗娟是個河北姑娘,四年前,她高考后被山科大錄取,在學校發布“宋振騏班”選拔方案后,馬上踴躍報名。
她口中的“宋院士”就是山科大教授宋振騏,我國實用礦山壓力理論學派的帶頭人。宋振騏把畢生精力投注到“礦山”“煤井”上,哪里有險情,哪里有難題,他就到哪里去戰斗——為把采場礦山壓力研究從定性推向定量,實現煤礦決策信息化、智能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宋振騏班,定位是培養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進行工程技術創新等核心能力,綜合素質高,具有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的礦業科技領軍人才。
梁麗娟通過層層選拔進入了“宋振騏班”。
和她一樣,把成為宋院士那樣的人當成最大愿望的,還有20名學生。他們聚在一起,組成了“宋振騏班”。
宋振騏院士在開學第一課,親切而又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了四句話:“一定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要有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基礎,要有科學的思想,要走解放思想、深入調查研究的發展道路。”宋院士以親身經歷,為全體學生上了一堂家國情懷課。
學生王乃川深深感受到,“科學是探索未知的旅程,是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追求的夢想。”他和同學都有強烈的感受,“宋院士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學習、怎么做人。”
到底如何培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山東科大能源學院黨委書記卞西春說:“我們期望建起橋梁,連接學院與社會,讓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真實世界的復雜問題之中。”
具體如何做?“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個人的成長,以學生個體為主線”成為學院培養人才的關鍵。梁麗娟告訴記者:“學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我們班每位同學都配備校內校外雙導師,在課程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指導。導師指導我們制定個性化發展規劃、提供學術資源、引導參加研究課題。”
如何讓學生在祖國需要的行業艱苦奮斗?“愛國是最基本的底色,要讓他們看到這個行業的價值——讓院士來談心、讓師哥師姐講述自己的奮斗史”,4年來,院士班學生主持了“校友面對面”“行業成長論壇”,參與了“全國礦業學科高校同上一堂黨史課”等多項交流活動。
學生許秀男說:“當我們看到老師在地下礦井搞生產,為煤礦工人生命保駕護航的時候,我們無法不受到觸動。現在我們全班都有篤定青春誓言、堅定扎根礦山一線、勇做行業領軍人才的信心。”
“到底需要如何鍛煉人才?”院士班堅持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學院鼓勵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學院黨委副書記許琳說:“班里每個學生都參加過科創比賽、參加過到礦區實踐、去過鄉村企業參加過志愿服務活動。”
班級剛組建不久,團支書朱培洋想帶領班級同學做一些事情,同學剛開始接觸專業知識對“卡脖子”的專業難題不知從何下手。在教師的協助下,他們先后來到了全國最大采煤沉陷區農光互補基地光伏小鎮、山東能源集團魯西礦業彭莊煤礦、李樓煤業等地進行實踐,通過老師指導,對“煤基固廢難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變廢為寶”的設計思路,設計出新型綠色礦山建設方案。
這個班獲得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國家級競賽、山東省科技創新大賽等獎勵共169項;在北京、濟南、青島等地開展了“墨色烏金煤企行”等50余次社會實踐活動,三年來走過全國8省17市,行程14680余公里,形成調研報告21份……
畢業季馬上來臨,這個班21名學生馬上要奔赴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等高校繼續讀研。“未來,相信他們每個人都可以在能源行業成為像宋院士那樣艱苦奮斗的人,成為礦場中那一顆顆閃亮的星。”2020級宋振騏院士班輔導員教師周尚濤說。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孫軍 通訊員 任波)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