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父親早逝的貧困學生,我深知生活的艱辛與學習的不易,但在社會的溫暖關懷下,我得以繼續我的學業夢想,并且進一步在中山大學醫學系研究生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7月9日,一封來自中山大學醫學系婦產科研究生黃雨姍的感謝信在湖南省臨武縣城掀起了不小的熱議和關注。
事情還要從很多年前說起。
2019年9月,在臨武縣第35個教師節暨愛心捐資助學大會上,18歲的黃雨姍被縣教育基金會推選為學生代表上臺發言,第一次面對大眾袒露自己的坎坷命運。
2001年10月,一場車禍讓即將降世的雨姍永遠失去了與父親見面的機會。青年喪夫的母親不得不扛起整個家庭的重擔。勞動力的不足,爺爺奶奶治療費用的不菲,讓這個原本拮據的家庭負債累累,雪上加霜。直到雨姍3歲那年,外出打工的母親再也沒有回過這家。
“然而我又是幸運的。”與命運的吝嗇相比,一批愛心人士前赴后繼的幫扶資助讓黃雨姍感受到了家鄉的慷慨。
剛到上學年齡,黃雨姍成了縣教育基金會的在冊困難學生,時任縣教育局局長主動跟她結為幫扶對子,讓她順利完成了小學學業;2014年雨姍升入初中,獲得了湖南臨武舜華鴨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設立的優秀學生捐助項目3年資助;2016年,她以優異成績考上了臨武一中,同時得到了郴州市金貴銀業股份有限公司優秀學生捐助項目3年資助……一路走來,勇敢的雨姍沒有被不幸的童年打倒,反而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更加堅定了讀書改變命運的信念。因為心疼飽受病痛折磨的爺爺奶奶,從小雨姍就竭盡所能地分擔家務,在一罐咸菜一星期的童年記憶里,也立下了學醫救人的志向。
“高考完后,身邊的同學都外出開闊眼界時,我還在為高昂的大學費用擔憂。”2019年高考結束后,黃雨姍接到了湘南學院拋來的橄欖枝。面對自己心心念念的臨床醫學專業和家庭無以負擔的學費,黃雨姍輾轉反側,忍不住在發言中透露了自己的擔憂。
“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愛心人士愿意資助你上大學,直至畢業。”會后不久,雨姍接到了縣教育基金會打來的電話。當夜她再次失眠,因實現夢想的激動和無處安放的感激。
“孩子,我聽說你學習很用功,也很懂事。我非常欣賞你的努力和堅持。別緊張,孩子。我只是想盡我所能幫助你,讓你能夠專心學習,沒有后顧之憂。”第一次見到那位神秘的資助人——臨武縣武水鎮民營企業家陳正良——陳伯伯。對方簡單樸實的開場白,讓雨姍倍感溫暖,擁有了重拾夢想的力量。
進入大學后,黃雨姍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變得愈加刻苦發奮。在大五那年,她成功獲得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三院”)實習的機會。
畢業將近,是就業還是考研,新的問題又擺在了面前。
“繼續深造,做一個像中山三院博士生導師李小毛德藝雙馨型醫者。”實習期間,作為婦科領域的權威專家李小毛精益求精的醫術和八年如一日資助幫扶學生的事跡,讓黃雨姍下定了讀研的決心。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考研搭子的互相鼓勵;“孩子努力考,學費不用擔心。”陳伯伯的鼎力支持;“不懂的隨時可以問我。”恩師李小毛的悉心指導……讓黃雨姍充滿力量。今年,她扛住了實習工作和考研學習的雙重壓力,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以初試復試“雙一”的成績考上了中山大學醫學系婦產科研究生。查詢完成績,她第一時間向幫助過她的人分享了喜訊,表達感謝。
“我們雖然不能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一路走來,凡是沒能擊倒你的困難,只會讓你更強大!”黃雨姍說,未來她會用心完成研究生學業,全力投身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致力提升貧困地區的醫療援助質量,做一名有溫度的醫生——不僅治病救人,而且要給人溫暖和希望,成為愛的橋梁,讓美好傳播得更遠、更廣。
“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生活的妥協和氣餒。我始終相信教育是改變貧困最有效的方式。”臨武縣委書記劉楊表示,希望繼續舉全縣之力,幫助更多的“黃雨姍”,用堅強的意志勇攀高峰,成為自己和別人的光亮,成為愛的種子和源泉。(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陽錫葉 通訊員 李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