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必須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要進一步堅定學科自信,強化學科自覺,實現學科自強,積極回應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使命責任、在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中彰顯學科力量、以思政課內涵式發展激活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育人功能,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 黨的創新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科自信
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能夠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黨的理論創新步伐加快,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進入空前繁榮發展時期。學科建設規模不斷壯大,學科建設質量不斷提升,高水平學術成果不斷涌現,為學校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扎實的學科基礎,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對辦好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高度重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這不僅是對學校思政課建設提出的要求,也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要進一步堅定學科自信,強化學科自覺,實現學科自強,緊緊圍繞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作出更大貢獻。
強化理論策源功能,在回應新時代重大課題中凸顯學科使命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南,也是我們能夠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保持戰略定力的理論底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須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也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使命責任。
學科設立是理論學理化的重要標志,也為黨的創新理論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對人類歷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也作為一種革命性的“范式”對其他各門學科產生了深刻影響,而其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卻是在中國設立的。2004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提出“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教材建設中,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建設。2005年,“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二級學科中提升出來,正式成為一級學科;近二十年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頻共振,與黨的創新理論同向同行,已經成長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中發展最快的學科。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放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重要位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地位不斷鞏固、影響日益擴大。一段時間以來,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的現象得到根本性改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隊伍的自信心不斷增強,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近二十年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堅守理論初心,聚焦回答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努力把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轉化為學術之問,不斷為黨的創新理論提供學術資源,為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提供學理支撐,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理化研究、體系化闡釋,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命題,充分彰顯了學科的理論策源功能。
新時代是一個需要理論也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需要堅持以創新的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實現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任務需要以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揭示規律、解釋問題、指導實踐。這是時代和實踐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使命任務,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我們必須緊緊圍繞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理化研究、體系化闡釋這個中心任務,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密切關注人類科技發展新趨勢,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國式現代化規律、中華文明發展規律、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為如何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如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如何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等根本性、戰略性問題提出新論斷、闡述新原理,以原創性理論研究服務黨的創新理論發展。
夯實知識生產功能,在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中彰顯學科力量
進行知識生產是學科的基礎功能。從人類認識史看,雖然說人類的知識起源很早,但很長時間以來這些知識都統攝在總體性的哲學中。對知識進行學科分類是伴隨著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啟蒙運動而出現的,在諸多思想家的努力下,初步構建了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基本知識圖式,這無疑是人類在精神生產領域的一大進步。但與此同時,由于這一過程主要發生在西方,因而在價值觀上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西方色彩,這一點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更為明顯。通過一系列多學科的知識建構,西方實際上掌握了解釋世界的話語權,而且伴隨著西方在全球的殖民擴張,人類其他區域的地方性知識逐漸被邊緣化,而非西方國家也在此過程中逐漸地陷入了“被定義”的境地,甚至習慣于在西方所設立的價值坐標和知識框架中確認自己,使自己喪失了文化主體性。
在某種意義上說,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節,如果我們不能夠突破對西方話語體系的路徑依賴,我們就不能確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長期以來,我們在對外傳播中面臨著“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局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還沒有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用西方理論解釋中國實踐難免陷入削足適履的境地。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可以說,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既是解釋中國實踐和中國經驗的需要,也是打破西方知識壟斷和話語霸權的需要。伴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為人類普遍性問題提供中國解答,讓中國理論具有世界意義,已經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任務。“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求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要確立自身的文化主體性,以中國理論、中國經驗構建起具有普遍意義的“先天綜合判斷”,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在人類解釋世界、改造世界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在西方,但從其誕生的那一天起,就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以批判的視角來看待西方知識體系,因而也就成為我們能夠解決西方知識視界“盲區”的思想武器,為構建更加符合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科學知識體系提供了邏輯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要求我們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要把握好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以及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優先發展、優勢發展、優質發展基礎上,以實現“三種資源”有效融通共生為目標,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2022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面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強調要“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更好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更好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明確了新時代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總體思路。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這不僅僅是體現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鮮明意識形態屬性的需要,更是中國知識體系走向世界性知識體系,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知識論基礎的必然要求。
突出學科育人功能,在強化思政課內涵式發展中發揮學科支撐作用
任何一門學科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推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青年大學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重要任務。思政課的學理基礎和主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思政課的主要任務就是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認同和行動指南。
實際上,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支撐高校思政課教學。從學科方向看,最初設立的5個二級學科中有3個對應高校本科生思政課程,此后增加的1個二級學科也直接對應本科生思政課程設置。可以說,這樣的學科設置思路,首先是考慮了學科發展的現實需要,是為了解決高校思政課的學科支撐問題,是為了更好服務思政課的長遠發展。自學科設立以來,一方面,為思政課教師搭建了學科平臺,匯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學的教師隊伍,另一方面,在思政課教學理念創新和教學內容方面提供了優質的理論供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學科育人功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不斷強化思政課內涵式發展,進一步激活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育人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講道理,就是要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尤其是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觀察認識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把思政課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核心是“講透”。“講透”就是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以理論的徹底性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事實上,思政課“講道理”要義,就在于講出馬克思主義的邏輯力量、真理力量,要通過講道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自覺意識到自身歷史使命,主動承擔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重任。
著力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是推進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思政課的針對性,就是要聚焦回應學生思想困惑和認識誤區,通過學科建設為思政課提供更具理論說服力和思想穿透力的優質內容。學生關心的問題有的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迷茫,但更多的是社會熱點問題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理論難點問題。馬克思主義的一大優勢,在于其擁有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發展本質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人們分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總鑰匙”。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育人功能,內在要求“運用”而非“引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入研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維和價值導向體現到問題研究和解決的各個方面,引導學生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思政課的吸引力集中體現在教學話語本身能否貫通思想性和通俗性,即把具備深刻思想性的內容講得通俗易懂,把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講出親和力。馬克思認為,“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思政課的教學語言絕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可親可感,而是要以內容至上、內容為王,以貼近學生的話語講授深刻的道理學理哲理。這就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話語轉換方面著力。一方面,要把我們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進程中、在治國理政實踐中所形成的政治話語、政策話語轉換為學術話語,以深刻的學理化研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提供有力的理論論證,為教學語言的思想性理論性打好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又要在確保內容準確性深刻性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如何恰如其分地推動學術話語轉化為貼近學生接受習慣和認知規律的言說方式。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設立為廣大思政課教師提供了學科歸屬,推動了教師實現教學和科研的雙向互動,把教學中的問題轉化為科研課題,以高質量的科研助力高水平的教學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學科建設對于教師隊伍建設的支撐作用得到充分彰顯,廣大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學科自信、教學自信顯著提升,成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生力軍。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的最新指示精神,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在引導教師服務黨的創新理論和思政課建設同步推進上發力,在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上深耕,做黨的創新理論的研究者和闡釋者,做新時代思政課建設的行家里手,為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作出新的貢獻。
【作者邢云文,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特聘教授】
(原載于2024年第12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