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洪松)“‘滴灌’理念更加強調精準施策、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尊重差異、定向滲透、潤物無聲,為每一名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日前,一場以小學“滴灌教育”為主題的研討會在河北省邯鄲市復興區舉辦,復興區教體局局長常健向來自京津冀三地的與會同仁介紹情況。
自2022年,邯鄲市復興區開始實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規劃”。經過廣泛調研、多方論證,基于該區建設現代化生態新城的發展定位與生態課堂研究的實踐積淀,復興區提出了“滴灌教育”理念,并以此為重要抓手,力促區域內教育生態建設提檔升級。
復興區專門制定出臺《小學“滴灌”教育實施方案》,從教學管理、課堂改革、作業改革、課后服務等方面進行“滴灌教育”實踐,具體實施了“建檔立卡、提升培訓、集中攻關、共育網絡、評價建構、心理關愛、全面發展”等七大行動。該區經過兩年努力,成效顯著:如今,研究學生、研究家庭、研究方法,一滴一灌、一生一策,在全區各小學蔚然成風。該區先后獲評“河北省基礎教育數字化教學創新實驗區”“首批數字校園建設省級示范區”“河北省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河北省課后服務示范縣”。
具體實施過程中,復興區把思政課建設作為突破口,靈活運用區內教育資源,上好“行走的思政課”。作為享譽全國的生態文明創新實踐案例,位于復興區的邯鄲市園博園成為全區學生思政教育實踐基地。開園以來,前去研學的中小學生絡繹不絕。“萬名學子進園博,身邊的綠水青山成為了最好的教材。”復興區教體局黨組副書記苗青說。
“只要學生想學的都可以有。”美好小學是一座新建校,但如今該校課后服務項目多達四十多個,校長馬艷紅對此很是自豪。
據介紹,今年以來,復興區在全省率先引入校外機構參與課后服務,課程資源更加豐厚,學生參與率達到了98%以上。孩子們的核心素養在發展興趣中得到全面提升。為此,該區成功承辦了河北省課后服務現場會,相關經驗做法入選了2023年教育部典型創新案例。
該區堅持“數字+科學”雙輪驅動,大力培育智慧教師、智慧學生、智慧課堂,推進名師課堂、網絡課堂、專遞課堂建設,精心謀劃了“三百工程”,即百名后備校長培養工程、百名專家名師孵化工程、百萬內涵提升保障工程。通過開展全學段全學科全員擂臺賽,全區掀起了崗位大練兵熱潮;充分發揮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和周末專家邯鄲行平臺作用,密集邀請專家、名師前來傳經送寶,組織校長名師到京津聯盟校跟崗學習,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滴灌教育”的“行家里手”“名長名師”。
同時,該區還率先在全市啟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工程,形成了“觸底延邊”的滴灌育人網絡,并通過開展“關愛學生幸福成長”“萬師訪萬家”活動,為每一名學生建檔立卡,包括身體健康、性格特征、學習狀況、興趣愛好、生活技能、發展方向、家庭狀況、社會關系等,讓教育更有針對性,方法更有差異性,指導更有建設性。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