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邵涵 范蘇同 記者 黃星)“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近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循跡溯源,逐夢未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講隊從湖南長沙前往福建福州,赴一場湘閩之約,在實踐研習中體悟偉大變革。
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不僅是福州面向全國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福州宜居、創新、可持續發展的亮麗名片。近日,實踐團成員前往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區,追本溯源,深度探訪紅廟嶺,探索園區造福福州的創新舉措。
在“紅廟嶺·跨世紀的造福工程”展館,大學生們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選址、謀劃建設紅廟嶺垃圾綜合場的生動故事,以及紅廟嶺從“垃圾山”一步步成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的發展歷程。
“你肯定想不到,十年前這里還是蒼蠅漫天、臭氣沖天的垃圾山。”講解員駱明麗驕傲地說,“時至今日,園區已經能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了!”大家聽后都十分好奇,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區到底有什么法寶?
在綜合了解了垃圾從前端分類、投放運輸到園區內如何后端處置利用后,實踐團跟隨講解員的腳步先后參觀了園區廚余處理、餐余處理、大件(園林)處理項目展廳、協同處置項目展廳、一期填埋場、中控室和現場。
“之所以將餐余廚余垃圾分兩個項目處理,是因為它們含水量不同,餐余垃圾含油量高,及時回收處理不僅可以將食物油經相關工藝開發為生物柴油運用,還能避免地溝油流回市場禍及民眾安全。”駱明麗逐一回答大家的問題并詳細介紹了廚余垃圾的歸宿,“來自市區的廚余垃圾每天被清運車送上山,在指定地點投放后,經一周發酵,其中的有機質分解產生沼氣,脫硫凈化后可用于發電,發電產生的余熱又可以反哺生產環節。剩余的沼渣經過系統破碎、脫水后可制成營養土,用于園林綠化的基肥。”大家紛紛表示:“這真是變廢為寶,垃圾成金啊!”
協同處置項目是園區的“托底”工程,廚余和餐余處理終端的沼渣、滲濾液廠的污泥、大件廠的木屑皮革等無法在本工藝環節中處理的廢棄物集中到協同處置區,最終以焚燒發電再利用的形式實現能量循環。“萬物皆可燒,850℃以上的溫度可以在確保垃圾焚燒完全的同時避免二噁英等有害氣體進入空氣中。”“這真是做到了垃圾清零呀。”細致的講解讓學生們直呼“太震撼了”。
如今,福州每天4000多噸的廢棄物被運到紅廟嶺后,被“吃干榨凈”,搖身一變,化為電、綠化基肥、生物柴油、環保透水磚等資源,兼顧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回到湖南以后,要將垃圾處理的現代化流程、環保科技的創新應用與本專業知識相結合,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系列宣講,讓環保科普進校園、進社區,為譜寫綠色生態文明新篇章盡自己的一份力。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