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航天埋下了一顆種子”……近日,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和科技愛好者匯聚北京亦莊,參加“水火箭科學日”暑期科普活動,來自湖南省新邵二中的17歲少年張世杰受邀參加了本期科普表演賽,并在活動現場成功發射了一枚自制的“火箭”。
今年17歲的張世杰,是新邵縣坪上鎮赤水坡村的一名普通農家孩子,從小就動手能力強。初二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張世杰和爸爸一起觀看了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火箭發射直播。那震撼人心的場面瞬間點燃了他對航天的熱情,也讓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自己制造一枚火箭。
而要真正制造出火箭,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中涉及很多知識。而這些對于當時還只是一名初中生的張世杰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難題。但張世杰沒有被嚇倒,他開始在網上學習相關知識。為了早日造出火箭,他利用周末和課余時間,全身心泡在實驗室里,動手反復做實驗。
要想使火箭升空,首先要解決燃料問題。由于燃料在網上買不到,張世杰便嘗試自己制造。經過查詢,他了解到作為燃料的主要原料之一的硝酸鉀,可以從硝土中提取。這種土法提取的燃料摻了太多雜質,可燃性不強,直到上了初三化學課學了過濾的實驗方法之后,張世杰才成功從化肥中提取了純度較高的燃料。
在初中階段,因為還沒有掌握繪圖軟件,張世杰只能參照網上的方法用PVC管等材料來制作發動機的堵頭和噴頭,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升入高中后,他自學了繪圖軟件,開始繪制金屬材質的發動機并在二手平臺上買到了一臺3D打印機,開始在自制的滑軌上進行實驗,之后又進行了多次改進,才逐漸達到相對滿意的效果。
隨后,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在相繼解決了火箭主體、發射架和降落傘回收等問題后,在去年6月自己的生日那天,張世杰特意邀請爸爸和幾個同學一起來到家附近的田壟里,模仿電視里的火箭發射場景,完成了一次較成功的試飛,這一次,他自制的火箭終于一飛沖天,并完成了回收。
新邵二中是一所農村學校,在資源上沒有辦法滿足張世杰的需求,但學校還是專門給張世杰安排了一個實驗室。“我們專門派了老師對他進行指導,發起成立了興趣小組,同時給予他一定的經費支持,讓他能更好地開展研究。”新邵二中黨支部書記謝倫周說。
目前,張世杰已經自主研制了多款火箭,并在一些科創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我希望考入一所比較好的航天院校,然后系統地學習火箭的相關知識,將來為中國航天事業助力,讓中國火箭飛向更廣闊的太空。”對于明年的高考,張世杰這樣期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余杏 通訊員 胡金國 劉紀新)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