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訊 (通訊員 蘇婷)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10月12-13日,由首都師范大學主辦,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北京基礎教育研究基地承辦的“數智化教師教育國際會議”舉行。聚焦“數智化教師教育”領域熱點問題,會議共舉行了三場主論壇、三場平行分論壇、一場博士生專題論壇以及四場圓桌討論。
開幕式上,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楊銀付指出,數智化教師教育國際會議的召開,讓大規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教育領域大規模因材施教、教育評價科學化和教育管理智能化、學校無邊界和學習社會化成為可能,體現了首都師大的使命與擔當。北京市教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奕表示,要大力推進首都教育數字化轉型,全面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首都師范大學建校70年來始終致力于教師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期待會議能夠提出新觀點、新思考。首都師范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方復全介紹了學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已經開展的工作,提出學校將繼續抓牢教師教育特色,深化理論實踐研究,在數智時代推動構建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中彰顯首師情懷、首師擔當、首師作為。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謝維和教授作主旨報告,他認為自我認同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任務,必須在社會中實現,而數字化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中的自我以實現自我統一,成為教師特別重要的數字化素養之一。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教育科技文化衛生辦公室主任、首都師范大學孟繁華教授在主旨發言中談到:教師的素養包含由教育知識和學科知識共同構成的理論素養、由教師自主決策能力和創新能力構成的判斷素養,以及數智時代教師不可替代的實踐素養。他認為我們需要實現智能時代中國特色教師教育理論創新,把握好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關系,把握好變與不變的關系。同時以多學科最新研究成果為指導,開發智能時代教師教育的課程體系和基本框架。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總編韓筠圍繞“從新教材到智能課程——新時代教師教育的改革創新”主題做了分享,她認為智慧課程可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學習,可以幫助教師快速地生成數字化教學內容和高質量的教學資源,保持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前沿性和教學效果評估反饋的自動化。
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教育信息化與教育人工智能部門主任苗逢春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期頒發的《中小學學生人工智能能力與框架》和《全球中小學教師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倡導所有國家都重視開發教師和學生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及相關培訓課程。
來自英國、法國、中國香港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30多所高校的知名專家學者和一線中小學校長、企業界代表、博士生代表共400余人出席會議,并進行了深層次研討和交流。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