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長大我也要跟您一樣!”重慶市武隆區火爐鎮中心小學黃惜源眼里閃爍著光芒,向學校里的“哥哥老師”訴說自己的愿望。兩年前,重慶文理學院大學生志愿支教服務隊來到火爐鎮中心小學,黃惜源口中的“哥哥老師”便是支教隊員之一。
一間茅草房是孩子們的教室,過去,建在絕壁之下的棕櫚洞中的原武隆區魯家巖村小學,硬件差、師資薄弱,一直到2007年,村里才走出第一個大學生。如今,10年間,魯家巖村走出50多名大學生,昔日窮山窩成群飛出“金鳳凰”。
靠教育改變鄉村面貌,魯家巖村不是個例。這些年,學校聚焦教育扶智,創新開展“駐村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等活動,協調教育資源,蹚出一條以教育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子。“教育振興鄉村,首先要轉變村民們的觀念。”學校黨委書記蔡家林說。
“一些家長送娃兒到學校,不是盼望他們在學校學到多少知識,而是希望娃兒在學校把年齡混大點,以后好出去打工。”武隆區土地鄉沿河村第一書記唐洪輝說。為此,沿河村孩子對上學讀書興致寥寥。蔣珊珊便是其中之一。唐洪輝就專門帶她回到自己所在的重慶文理學院開展游學活動,感受學習氛圍。看過了外面的大世界,蔣珊珊慢慢改變了觀念。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為用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學校圍繞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充分發揮人文社會、規劃設計等領域優勢,助力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武隆滄溝鄉青杠村一二三產融合型、江口鎮銀廠村產業帶動型等一批示范村已初具規模,村容村貌明顯改善,村民獲得感幸福感得到極大提升。
鄉村振興靠人才。近年來,重慶文理學院組織47個專家服務團開展志愿支教活動,每年動員百余名博士、教授、科技特派員服務鄉村振興,先后為當地培養培訓人才3000人次以上,培訓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3000余名,培養農業致富帶頭人1000余名,極大充實了當地農業人才力量。同時,學校也協調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向鄉村傾斜,引導大學生通過創新創業大賽、“三下鄉”社會實踐等參與鄉村振興1000余人次,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扎根鄉村,讓教育幫扶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關鍵在實干。學校將校地合作視為鄉村振興關鍵發展戰略,積極與成都、內江、廣安及重慶武隆區等攜手,協助內江東興區打造“中國天冬之鄉”,與瀘州共建鄉村振興女子學堂,在川渝兩地共建鄉村振興專家工作站或實踐教學基地33個,有力促進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共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技術支持、創業規劃、人才培訓等服務跟上,村里的產業帶頭人多了,脫貧群眾吃上了手藝飯。”青杠村駐村第一書記姜玉松說。
借著教育幫扶的東風,學校依托重慶鄉村振興研究院,特色植物、智能農機等科技創新團隊解決產業轉型升級技術瓶頸10余項,生姜、無刺花椒、獼猴桃、藍莓等累計推廣種植面積突破100萬畝。產業振興帶動富民強村,農村資源變資產、村民變導游,鄉村產業發展愈加紅火。(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楊國良 通訊員 胡在東 杜孝田)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