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型圓柱體,長4米、直徑1米,模型體量居世界首位;工作溫度可達425攝氏度,壓力可達35兆帕;最大地層傾角可達45度;可模擬任意井網井型的重稠油開采環境……在重慶科技大學實驗室內,這個被稱為“大三維”的實驗裝置,由該校歷時4年自主研發,也是該校系列優質科技成果走向生產線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重慶科技大學認真落實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的戰略部署,著力探索油氣開采重難點問題,讓高校科研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
探索一:提高稠油采收率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也持續增長?!敝貞c科技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院長戚志林介紹,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很高,先后在2017年和201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天然氣進口國。
雖然我國海上稠油資源量非常豐富,但常規稠油熱采技術存在熱量利用率低、蒸汽制備成本高等諸多難題。
“產業需求在哪兒,科研方向就在哪兒!學校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解決一個個具體難題中產生的?!敝貞c科技大學校長趙明階說,重慶科技大學圍繞國家戰略需求,主動走出去,聯合石油企業,優化實驗室配置。
室內實驗測試數據顯示,超臨界多源多元熱流體驅油效率比常規蒸汽高出近15%,預計可提高稠油采收率近10個百分點。但從室內試驗走向規?;瘧?,并不容易。
“超臨界多源多元熱流體注入后究竟效果怎么樣?”在戚志林看來,這是應用過程中首要需要回答的問題。隨著超臨界多源多元熱流體的不斷注入,熱流體在地層中的加熱范圍不斷擴大,超臨界區域不斷擴展,可能有其特殊的規律。
能否研發一套設備,在室內盡可能真實地反映地下注入過程和特征?翻文獻、詢專家、走訪國內外高校和研究院所……戚志林與團隊反復修改設計方案,一次次計算、桌演、優化,攻克稠油注超臨界多源多元熱流體室內物理模擬系統技術難關。
對稠油注超臨界多源多元熱流體過程的物理模擬,除了高溫密封,溫度壓力監測也是關鍵,怎么在模型箱內安裝“眼睛”?戚志林通過廣泛調研,優化設計,實現了在幾米長的本體模型上設置幾十個到上千個溫度和壓力測點,在不影響滲流場的前提下實現對溫度、壓力分布和時變特征的實時監控。
探索二:氣田水侵規律及防控
讓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戚志林的實踐是重慶科技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一個縮影。
四川盆地碳酸鹽巖氣田儲層性質多變,氣水關系復雜導致水侵機理及侵入規律認識不清,防水控水難度很大。
水是從哪里侵入到儲層內的?一個下雨天,戚志林獨自走在校園里,看著地下的雨水沿著固定的路徑流到下水道,“地層水侵入儲層也一定有特定路徑,這些路徑符合一定的規律?!?/p>
在隨后的日子里,水侵路徑、水侵動態儲量變化、氣井見水時間、水封氣再動用等方面的實驗、理論與技術漸漸地都有了答案。非均質多重介質有水氣田水侵實驗評價、千萬級網格精細數值模擬、非均質多重介質有水氣田水侵動態評價及防控等多項關鍵技術得以創新。
該項成果《四川盆地碳酸鹽巖氣田水侵規律及防控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獲評為2021年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支撐普光和安岳2個特大型有水氣田累產超1700億方,并在塔里木盆地和土庫曼斯坦阿姆河氣田等國內外有水氣藏開發中推廣應用,在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的同時,促進了川渝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探索三:連續管安全高效作業
提高我國油氣勘探開發效益、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需要奮力攻克“卡脖子”的技術瓶頸。
油氣開采對復雜非常規油氣井工程提出了重大需求。在非常規油氣開發過程中,老井、死井、深井等復雜油氣井問題越來越多,采用連續管技術,雖可實現非常規深井老井側鉆、死井復活等安全高效鉆井與增產作業,但連續管作業流阻大、攜巖難,摩阻大、易疲勞,易引發井漏、井噴、卡鉆及疲勞失效等井下復雜事故。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教授侯學軍帶領團隊每天駐守在鉆井現場,不斷優化設計方案,歷經多次失敗后終獲突破,目前,該項成果《復雜工況井下連續管安全高效作業關鍵技術及其應用》已獲評為2023年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并在川慶、江漢等地油氣田獲推廣應用。
“從科研到技術再到產品,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是在重慶科技大學,只要有一項比較成熟的科研成果通過遴選且采取形式多樣的轉移轉化模式,就能實現從‘書架’到‘貨架’的轉變?!睂W校黨委書記黎德龍說,“我們做好制度設計,破除科技管理體制機制障礙,打消科研人員不愿主動創新的顧慮,提高其成果轉化的能力?!保ㄖ袊逃龍?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楊國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