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梁丹)如何幫助孤獨癥學生融入課堂,實現高質量學習?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人大附小”)融合教育教師一直致力于研究這一課題。明明(化名)是一名就讀于五年級的孤獨癥學生,他酷愛編程,喜歡探究數學難題。近日,在北京海淀區特教中心的指導下,人大附小依托研究課題,基于明明的學科優勢,合力設計了一堂富有創新性的數學與信息科技跨學科融合課——“雞兔同籠”。海淀特教中心主任、北京市健翔學校校長王紅霞,人大附小副校長、融合教育主管領導宋超,人大附小劉文靜等資源教師與數學教師周慧燕、信息科技教師宋世紅以及來自交大附小等其他5所子課題校的負責人參加了本次科研活動。
為促進明明和普通學生有效合作,數學教師依據前測結果進行同質分組,促進同伴接納與合作交流。編程是明明擅長的領域,信息科技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帶著明明一起探索與AI大語言模型對話的技巧,增強明明的課堂參與度。資源教師通過觸覺訓練、認知訓練和心理輔導,幫助明明提高情緒穩定性和問題解決能力,積極迎接新挑戰。
課程展示當天,明明在同伴的推選下代表小組匯報用畫圖法解決“雞兔同籠”的過程,教師通過與假設法、列表法等方法進行對比,巧妙提醒明明關注其他學習方法,引導全班同學共同思考方法間的關聯。當同學們對運用列表法解決數量龐大的雞兔同籠問題感到困惑時,信息科技宋老師適時引入了大數據模型。明明為同學們講解代碼含義,幫助同學理解利用循環語句實現枚舉,進一步加深了同學們對明明閃光點的認識。
本次科研活動展示了數學學科與信息科技學科深度融合、普通學生與孤獨癥學生無痕融合的生動畫面。王紅霞指出:“這節課充分挖掘了孤獨癥學生的優勢潛能,是用新方法、新工具解決傳統問題的創新嘗試,普通學生和明明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效。”本次課程激發了教師們對協同教學的深入探討,讓教師們深刻意識到課程改革為包括孤獨癥學生在內的所有學生帶來的新機遇。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