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葛仁鑫 通訊員 鐘興茂)年關將近,四川自貢大安區鳳凰學校的校園里,年味越來越濃。近日,在該校的晴虹館內,彩燈社團的孩子們分工協作,從扎骨架、裱糊、上色,再到裝LED燈,一盞漂亮的小燈籠就制作完成。盡管耗費了不少時間,但拎著燈籠到班級或是家里炫耀時,每位同學都忍不住嘴角上揚。
“晴虹”是彩燈的古名,在自貢市,新年賞燈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而如今,自貢燈會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民俗活動和年節盛會之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2023年春節期間,鳳凰學校勞動課教師彭彥寧和家人去賞燈,聽到一個孩子問父親:這些彩燈是怎么制作的呢?孩子父親摸著頭,含糊其詞答不上來。
“當時就想,家鄉的燈會這么出名,在這里長大的孩子們怎么能不了解呢?”彭彥寧談道,她回來后和學校領導商量,大家一拍即合,隨即在2023年春季學期成立起彩燈社團。制作彩燈并不簡單,鳳凰學校組織師生到彩燈公司學習實踐,探索適合學生的分層次彩燈制作教學,讓彩燈社團一步步火起來。
隨著彩燈社團的發展,鳳凰學校校長羅勝有了意外收獲,“彩燈的形狀設計、色彩搭配、電路連接等過程,融合了數學、美術、物理、科學等多個學科元素。”他談道,隨著各學科教師參與指導,彩燈制作不僅成為跨學科合作的生動實踐,也成為五育融合的重要載體,育人效果十分明顯。
從2023年起,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組委會面向國內外,征集少兒彩燈創意。自貢市大安區嘉祥外國語學校四年級學生鄭煜宸與何彥哲禎,他們的畫作被制作成寬高數米的燈組,在第三十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中展覽,鄭煜宸回憶說:“當時一大家人專門去看了根據我的創意制作出來的燈組,感覺特別自豪。”
2024年,組委會又收到3300余份少兒畫作,根據這些創意設計的部分燈組正在制作中,將在這個春節亮相。
除了“中國燈城”以外,自貢還享有“千年鹽都”“恐龍之鄉”的美譽,俗稱為“大三絕”,此外還有龔扇、扎染、剪紙技藝這“小三絕”。近年來,自貢結合這些資源,大力推動地方特色文化進校園、進課本、進課堂,打造出一批獨具自貢文化元素的育人品牌,沿灘區九洪鄉中心小學校女子龍燈申報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流井區育英小學剪紙社團獲得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習所授牌,自貢職業技術學校形成“彩燈+美食”的專業特色……
“地方特色文化是一個地方獨特的教育資源,他能讓學生一輩子都能記住鄉愁。”自貢市委教育體育工委書記、市教育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黃如貝談道,自貢還將充分發揮地方特色文化的滋養育人功能,通過校本課程、主題活動、研學實踐“三管齊下”,努力實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構建五育并舉新格局。
自貢市大安區鳳凰學校師生一同組裝燈組。記者葛仁鑫攝
自貢市大安區鳳凰學校教師彭彥寧指導學生扎燈籠骨架。記者葛仁鑫攝
自貢市大安區鳳凰學校教師彭彥寧向同學們介紹學校的鳳凰彩燈。記者葛仁鑫攝
自貢市大安區鳳凰學校師生一起欣賞鳳凰彩燈。記者葛仁鑫攝
自貢市大安區鳳凰學校同學們互相展示制作的彩燈。記者葛仁鑫攝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