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育,即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之間協力合作、互為支撐,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保持一致,共同為孩子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和條件,同心同向落實育人責任。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對推動各地開展家校社共育實踐給予了政策指導和路徑指向。山東省濱州市認真落實相關政策,立足實際探索創新,充分匯聚起各方育人力量,逐步構建起較為成熟的家校社共育模式,為青少年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打造“緊密型”育人聯合體。
一、五方共建:問題導向下的共育模式設計
家校社共育的理念一經提出便為社會普遍接受。但在實踐過程中各地均遇到一些難題,突出表現在:組織實施上,缺少統籌高效、組織有方、保障有力的共育“中樞”;責任落實上,家校社共育及家長教育涉及多個部門、多支力量,容易導致權責交叉、落實缺位的弊端;資源建設上,課程資源較為薄弱,對學校、家長的科學指導不強;隊伍建設上,缺少一支專業性強、責任心強的共育骨干隊伍;理念普及上,家長往往成為共育鏈條中的薄弱一環,過度放手與高度焦慮的傾向并存,缺乏科學的育人理念。聚焦以上問題,濱州市逐步搭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黨委和政府、教育部門、專家、教師、家長“五方共建”模式。
破統籌之弊,黨委和政府主建家校社共育新高地。黨委高度重視、政府統籌指導,相繼制定《濱州市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21—2025年)》《關于推進“家校社共育與家長教育”新高地建設實施意見》,設立專門經費,將家校社共育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突破家長教育領域缺少行業標準和交流平臺的困境,創新提出“中國家長節”構想,2016年、2017年承辦首屆和第二屆“中國家長節”;2018年更名為“中國家長大會”并走向全國;2023年第六屆中國家長大會回歸并確定長期落戶濱州,2024年第七屆家長大會繼續在濱州舉辦,成為家庭教育高端交流平臺。將“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發展全過程,在教育、醫療、出行等領域優化兒童成長空間,保障中小學生權益。
破責任之弊,教育部門筑牢家校社共育主陣地。確定由教育部門統籌指導,將學校作為聯系家長、推進家長教育的主陣地。規劃實施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兩個陣地”建設,實現全市中小學100%覆蓋,并建立家庭教育骨干專家、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專業教師、有意愿有特長的優秀家長“三支隊伍”,提供優質服務。
破資源之弊,專家團隊提升家校社共育專業度。與北京三寬教育科學研究院等專業機構長期合作,利用“三寬家長學校”和山東省教科院“家長空間”等網絡資源,開設“家校共育大課堂”,打造“互聯網+家校共育”的課程實施平臺,提升家長教育水平。
破隊伍之弊,教師主動擔當家校社共育主力軍。將家庭教育指導納入教師業務培訓內容,實施教師觀念重塑工程,培養一支既擅長教育教學又精于家長教育的師資隊伍。組建市縣兩級“全環境立德樹人”家庭教育宣講團,開展巡回宣講和專題訓導1000余場。
破成效之弊,家長融入倍增家校社共育正效應。抓住家長群體這一關鍵,實施家長成長工程,利用定期家訪、家長會、學校開放日等渠道,“全員化”優化家長教育理念。“精準化”服務家長需求,通過講座指導、個案咨詢、對策施救等方式精準指導。“常態化”強化活動引領,定期開展家長沙龍、親子閱讀等活動,形成多層面輻射的家庭教育聯盟,激發育人最大效應。
二、德育聯動:打通全環境立德樹人壁壘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全環境”既是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也是立德樹人的實施路徑,應包括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三部分。濱州市打通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教育壁壘,建立起德育聯動、三位一體的全環境立德樹人體系。
健全校內德育體系。建強思政課引領指導團隊,組建中小學3個學段的思政名師工作室,打造思政課教研共同體、優秀教師梯隊庫和優質教學資源孵化器,引領全市思政課教學改革。組建全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中心,整合駐地高校專家、優秀教研員、中小學思政名師資源,統籌指導全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實施學科育人工程,推進強德固本行動和德育課程一體化落地落實,圍繞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生命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藝術素養教育等維度,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責任意識、感恩意識,構建起德育、學科、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四位一體”的德育課程體系。各學校將“呂劇”“胡集書會”“黃河泥塑”“布老虎”等本地非遺文化與校園文化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德育資源,讓中小學生從小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提升家長教育實效。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品德形成和價值觀塑造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濱州市推進家委會和家長學校建設,成立由專家、骨干教師、優秀家長和志愿者組成的300人“家庭教育講師團”,提供優質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建立家庭教育專家智庫,吸納22名全國、全省專家為家庭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指導咨詢。聚力家長教育陣地建設便捷化,命名市級家長學校106個,市、縣設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各鎮街成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市縣鄉三級實現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全覆蓋。充分利用山東省教科院“家長空間”等網絡資源,開設各類“家校共育大課堂”,開展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選樹“最美家庭”“教子有方家庭”等典型7000余個。
建強校外育人平臺。社會能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和實踐空間,促進學生實踐技能提升、社會責任感涵養和創新精神培養。全市建設中小學研學實踐基地57個,命名楊柳雪黨性教育基地、渤海革命老區紀念園等19個市級和6個縣級家風家教實踐基地,開發研學實踐課程58門,組織學生在市內研學,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在城市“口袋公園”等公共空間注入多元化育人元素,讓德育融入城市各個角落。
三、心理同護:以“心育”護學生“心安”
當前經濟、社會、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學生的成長環境較以往更加復雜,學生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濱州市在全國打造首個“心安城市”,發揮家校社共育優勢,實施學生“心育”工程,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
規劃“心安城市”藍圖,關注學生“心育”。秉持“心安就是最好的治理”理念,發布全國首個“心安城市”建設標準,完成全國首部社會心理服務地方立法。教育、衛生健康等十一部門聯合制定《關于印發濱州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2019—2021)實施方案的通知》,開展“濱濱心語”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多方緊密合作,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服務。
創建“心安學校”品牌,主抓學生“心育”。印發《關于加強全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創建“心安學校”品牌,建立“市—縣—學校—班級—宿舍”五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網絡。市級設立“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科”、“學生發展指導研究中心”、“同心圓”教育聯盟,各縣市區建立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服務中心,學校組建專門領導小組,班主任、班級心理委員與宿舍心理信息員等共同織密心理“防護網”。每校至少配備1名專職、若干名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建立“一生一冊”心理檔案機制。連續三年對40萬中小學生開展全覆蓋心理測評,實行分級分類評估與干預,在各學校設立心理輔導室,為學生提供全天候心理咨詢服務。2024年,全市有一定心理危機學生人數同比下降70%以上,學生心理防護能力得到系統強化。2024年依托濱州實驗學校設立全市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服務中心,具備團體輔導、個案咨詢、心理測評、檔案管理等功能,年內服務師生1200余人次。
制定“心安社區”標準,推動學生“心育”。制定10個方面、39項“心安社區”建設標準,與關注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緊密結合,2024年建成60個“心安社區”。延伸心理健康教育前線,通過家長沙龍、親子閱讀等路徑提供心理輔導。教育部門、學校和三甲醫院、社區醫院聯合為青少年學生開通心理健康轉介綠色通道,以生為本、醫教融合,定期開展知識宣傳,進行心理危機預警、動態管理、轉介治療等工作,合力化解學生心理問題。
四、安全協防:構建護校安園大格局
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提出,“教聯體”的內涵“是整合與學生健康成長、安全管護等育人責任有關的各類主體”。各類主體中的政府、相關部門、學校、家庭、社會一旦缺失一方,護校安園的堤壩就會出現缺口。濱州市凝聚各方力量,齊抓共管校園安全工作的經驗做法,相繼在2024年山東省校園安全工作會議、全國中小學生欺凌防治工作交流研討活動上作交流。
部門聯動護航學生安全。黨委和政府將校園安全工作納入全市安全生產大局統籌謀劃,建立校車安全、防溺水等多項聯席會議制度和聯防聯控機制。教育部門加強校園安全工作統籌指導,公安、消防、衛生健康等部門嚴格落實各方職責,扎實做好校園安全檢查、執法、保障等工作,打好護航校園安全聯動戰。將校園食品安全列為督查重點,成立“校園食品安全排查整治專班”,建立風險會商、信息通報、“雙隨機”抽查、結果運用等4項學校食堂監管制度,每年召開2次聯席會議,常態化開展全覆蓋檢查,形成部門監管合力。
家校攜手護航學生安全。密切家校聯系,班主任每周與家長進行一次固定溝通,針對緊急情況建立24小時溝通渠道,設5位排序的緊急聯系人,及時評估并化解風險。指導學業規劃,學校為學生設計3個以上的學業發展規劃,對有相關心理問題、身體健康問題、其他實際困難等重點學生,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多種解決方案。每月第一周開展“老師我想對您說—‘心語條’”活動,學生將欺凌等線索、訴求、心愿等投入征集箱,由學校欺凌治理委員會分類交由學校相關部門、任課教師、班主任、家長等調查與化解。2024年全市學校共收到學生“心語條”21萬條,發現有效線索2100余條,化解潛在風險點916個,通過小小“心語條”實現欺凌問題早發現、早介入、早化解。開展2024年暑期大家訪活動,摸排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等特殊情況信息,建立“一生一檔”,后續“一生一策”跟進關愛措施。
社會協同護航學生安全。在校園及周邊安全綜合治理上,搭建“公安+學校+家長+社會”護學體系,所有學校建立“六統一”護學崗,嚴格落實上學放學時段的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維護職責。建立屬地危機干預和服務機制,成立由社區、相關部門、學校等組成的家訪小組,糾正家長不當言行,傳遞積極的心態和價值觀。為學校配備一鍵報警裝置,聯動校園周邊200米內公安、保安、商鋪個體戶等多點位力量,共同參與處置校園安全突發事件。在暑假等重點時段發揮2.2萬個鄉村公益性崗位作用,常態化開展預防學生溺水巡查提醒,多支社會救援隊伍參與其中。全市開展“校園食品安全你我同查”等主題活動,邀請紀檢監察干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學生家長等3200余名各界人士參與監督,提高校園食品安全工作的參與度、透明度、滿意度。
五、服務惠民:創設對兒童友好對學生關愛環境
家校社共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實踐模式,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銜接,同時引入社會資源,共同托舉起對學生的關愛。濱州市秉持對兒童友好、對學生關愛的理念,聚力建設兒童友好城市,擴增有效教育服務,更好打造育人大環境。
擴增兒童樂游服務供給。立足“一米高度”,建設舒適安全的兒童游玩環境。完成32處兒童友好公園評選,建成76處向日葵親子小屋,開展公益性親子活動和兒童早教服務。培育打造兒童友好社區35個、醫院20家、街區4個,把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打造成孩子的校外課堂。同時推出兒童友好巴士,包括定制主題巴士、兒童樂園專線、動態巴士等,讓孩子和家長安全、綠色、便捷出行。
擴增托幼一體化服務供給。衛生健康、教育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幼兒園發展托育服務的通知》,鼓勵公辦幼兒園發展托育服務,計劃2025年有條件開設托班的公辦幼兒園全部開設,滿足群眾入托需求。目前,全市202家幼兒園開設托班,提供“托幼一體”托位數8986個。
擴增社區托管服務供給。2023年下半年起將北海經濟開發區作為試點單元,發揮域內退休教師及“五老”志愿者、非遺傳承人等力量優勢,實施“鄉賢反哺工程”,利用周末、節假日走進社區開展針對學生的“托管”服務,緩解父母因上班加班孩子難以照料的問題,讓群眾感受到教育惠民紅利就在身邊。
濱州市家校社共育模式的打造和育人實踐,提供給學生更優質的成長環境,推動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綜合提高了學校辦學水平和區域教育發展水平。濱州市將立足既有經驗,以學校為圓心,全方位強化黨政統領、部門共管、家校協作和社會同心的共育機制,構建更加和諧、安全和高效的家校社育人環境。
(于燕 作者系山東省濱州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濱州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
《人民教育》2025年第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