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故事”是“中國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靈魂。立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豐富生態文明教學指導理論和“立體式”教育體系,講好中國生態文明故事,是喚醒生態意識、提升生態認知、塑造生態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及生態文明觀傳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承擔著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使命,應重視教育場域建設,構建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培養具有高度生態文明素養的新時代大學生,為推動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基礎。
生態文明教育的理念基礎
中國古代已有生態文明教育思想。中國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提倡“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天道”與“人道”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此為生態觀念的基本出發點。“天道”強調“天地之大德曰生”,即人與自然協調演化處于永無止境的生息變化之中,具有客觀必然性和規律性。“人道”強調“仁”是人的最高德行,包括“與天地合其德”“推己及人”“親仁善鄰”“仁愛萬物”等觀點,提倡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相通,“制天命而用之”以“生生不息”。中國道家主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提倡“任物自然”,反對揠苗助長、粗暴干涉;莊子更是倡導生態美學或者生態正義的代表,認為人與自然和諧的時代“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
在西方生態文明教育理論中,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較早萌發了教育生態論意蘊,美國大衛·W·奧爾提出跨越傳統知識和經驗邊界,研究人與生態互動的“以地球為中心的教育”,美國羅伊·莫里森提出對工業文明辯證揚棄,美國包華士提出文化對生態素養的影響和生態教育文化再造。進入21世紀,一些西方學者注重彰顯“教育學立場”,提出以學校生態教育為主要場域和路徑的“淺層次環境教育”;提倡對傳統生態正義教育進行理論重建,消除“改造世界”與“自然統治”思維;提出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的大眾生態教育模式,以批判性自我反思審視環境暴力,將生態正義教育放置在社會正義議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生態文明教育具有超國家治理理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以來,提出的教育新理念逐步從教育的工具理性向人類共同核心利益和全球可持續發展轉型。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德洛爾報告》和2015年世界教育論壇通過的《仁川宣言》,倡導通過實施適應未來的生存教育,使學習者能應對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挑戰。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學會融入世界: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呼吁激進轉型,對西方現代以來的“舊人文主義”“個人主義的自我文化”等進行揚棄,從“經濟正義”和“社會正義”走向“生態正義”;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指出,“生態正義”將作為未來教育和人類生活的一個核心價值觀。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場域維度
教育場域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環境等多種要素構成的一種社會空間。教育者在場域中具有主導性,通過教學活動傳遞知識與價值觀。受教育者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在接受教育中不斷構建自身認知與素養。教育環境包括校園文化、教學設施等物質與精神層面因素,為教育活動提供背景與支撐。各要素間的互動與博弈,形成了教育場域的動態平衡與發展態勢。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可基于教育場域理論提供的獨特視角與理論框架,從優化教育者群體認知、提升受教育者主體意識、完善教育環境及構建協同教育機制等方面入手,更有效地組織和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活動。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場域的思想政治維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道理學理哲理,具有對高校領導體系的聚合作用,對高校各級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和對高校思政教學的轉化作用。在領導體系建設方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教育是衡量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標尺和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重要內容。要將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思維貫穿到高校戰略規劃設計、育人目標設定、重大決策部署及日常建設管理等各環節,促進學校育人功能向促進社會、環境、經濟與文化可持續發展功能轉型。在各級黨組織建設方面,要豐富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黨建場景,通過強化高校各級黨組織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學習貫徹,發揮黨員在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傳播科學發展觀方面的先鋒模范作用,實現以黨建引領深化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政教學方面,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新生態自然觀”“新經濟發展觀”“新民生政績觀”“新系統觀”四大觀點作為高校思政教學場域“原點”,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轉化為顯性成果或直接作用載體,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教育貫穿于高校教育教學全鏈條和學生成長全流程。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場域的價值維度。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場域具有多方面的育人價值。一是高校思政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統合價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表明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價值觀的基本態度、價值立場,以及在人與自然的矛盾運動中人應秉持的價值觀念和價值行為,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和素質教育學理基礎,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和價值導向,開闊未來道路和國際視野。二是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塑造價值。在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既可培養大學生胸懷“綠水青山”的生態素養,又可通過高校科研和社會服務體系,培養大學生創造“金山銀山”的生態保護技能。三是高校學科專業生態化發展價值。依托高校教學與科研平臺,優化高校學科建設的生態價值取向,將生態學思想、理念、原理、原則與方法融入學科建設過程,深化學科生態內涵建設,有利于豐富學科體系,推動學科專業系統性革新和優化。
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改革進路
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校內認知場域。一是構建基于生態文明教育場域的理論認知體系。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明確自然對于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整合政治學、社會學、環境學等學科理論,分析生態環境問題背后的利益博弈和政策決策過程,探討社會結構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相互影響,理解生態系統運行機制,為政治理論認知提供科學依據。組織教師參加高規格培訓、學術研討,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精髓。二是構建基于生態文明教育場域的文化認知體系。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自然觀和生態智慧為開端,深入研究儒家“適度利用自然資源”、道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傳統中醫“人體健康和自然環境緊密聯系”和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中的“順應自然地勢、利用自然通風采光”等理念,從古籍中提煉出與生態文明相關的觀點,為文化認知體系的構建提供思想源泉。三是構建基于生態文明教育場域的價值認知體系。高校應將生態文明價值觀融入教育理念核心,明確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教育不是簡單知識傳授,而是全方位價值塑造過程。強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中的核心意涵和體系塑造,實現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實然與應然的高度統一。四是構建基于生態文明教育場域的行為認知體系。高校應系統研究生態文明行為的內涵、意義和構成要素等,在環境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教學中融入行為認知相關內容,讓學生將理論與現實對接,把生態意識、文化、信仰落實到行動中并轉化為生態保護能力。
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校內教學場域。一是強化以學生生態認知為基礎的課程教育。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納入思政課“八個統一”要求,系統梳理、科學解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核心問題。設置“生態文明概論”“環境哲學”“生態倫理學”“生態文明行為學”“生態行為與實踐”等生態文明核心課程,為學生搭建起生態文明價值認知的基本框架。開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專題,進行從理論溯源到實踐案例的全方位講授。二是加強不同學科專業生態倫理教育。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生態倫理課程內容嵌入各學科專業。例如,在建筑學專業講授中加入綠色建筑標準、材料選用的環保考量,在醫學專業教學中加入動物實驗倫理、醫療垃圾處理準則等內容,在設計專業課程中傳授生態美學和生態設計原則,在農學專業講授中加入化肥農藥合理使用、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知識,引導學生從專業角度思考如何踐行生態文明價值觀。三是完善基于學科生態化發展的綜合教育。打破傳統學科界限,開設融合多學科生態知識的課程。例如,將生物學、化學、環境科學融合為“生態環境綜合研究”課程,使學生全面理解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知識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復雜生態問題的能力。
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制場域。一是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制度治理。建立健全相關規范,明確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地位,從課程與教學、師資隊伍建設、評價監督機制、社會協同參與等方面明確各級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的責任與義務,將生態文明教育從零散、隨意的狀態,轉變為系統、規范的運作模式。依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設立學生測評指標,將教師生態教學成果與績效掛鉤,對學校綠色校園建設成果進行量化評估。二是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平臺治理。探索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生態文明教育路徑及協同機制,整合多元主體與資源,全方位、高效率地普及生態文明理念與知識。由教育部門、生態環境部門聯合打造集課程學習、科普資訊、互動交流于一體的官方生態文明教育平臺。搭建生態文明專屬社交平臺,強化校際網絡協作,定期組織跨校教研活動,各校聯合開展生態調研項目,學生分組開展線上協作,收集本地生態數據、撰寫報告,提升團隊合作與科研能力;學校通過將項目成果在全網展示等方式,激發學生競爭意識。由學校組織學生進社區宣傳生態文明,讓各方在家校共育和社區協同等實踐和網絡互動中增進了解、加強協同。三是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網絡治理。開發符合互聯網陣地特性、互聯網傳播規律和高校學生網絡虛擬群體特點的生態文明教育引導策略、方法和工具,開展有組織的生態文明教育和引導活動。
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環境場域。一是優化校園生態環境。打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教育長廊,展示生態保護成果、環保先鋒事跡;融入古代生態智慧,拓展思想深度與文化底蘊。加強校園次生林、濕地、水系、綠地等生態資源的有效養護,加強校園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化校園功能分區,優化校園綠色交通體系設計,實施建筑物綠色化改造,推進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提高校園綜合能耗利用水平,積極打造生態校園、綠色校園。二是營造校園生態人文環境。開展校內生態行動,組織“無廢校園”創建,開展綠色寢室、光盤行動、減少碳足跡等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垃圾分類監督、舊物回收利用。舉辦校園綠植領養等活動,普及植物養護知識,引導學生踐行生態理念。邀請科學家、政要或環保公益人士圍繞氣候變化、生態多樣性銳減、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話題開展專題講授,強化師生對地球負責任的生態規則意識和擔當奉獻精神。三是強化校園生態管理。建立生態校園建設指標管理體系,加強對校園設施及教學設備的生態化管理,建立資源和能耗審核制度,開展數據分析、結果評析和考核。推廣校園“綠色積分”制度,建立校園行為模型和高校聯盟綠色鏈條,以兌換商品、折扣優惠等方式鼓勵師生養成綠色生活方式。
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技術場域。一是豐富生態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通過強化案例教學組織學生研討、分析生態倫理缺失情況與正確做法。通過強化體驗式教學讓學生直觀感受生態現狀,在實踐中內化倫理要求。通過項目驅動學習,讓學生深入掌握項目生態化發展的技術與原理,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與創新能力。通過情景模擬教學,創設生態危機情境,使學生深刻體會不同主體在生態事件中的責任與作用,提升應對生態問題的決策能力。二是打造沉浸式虛擬教學環境。利用視頻資源和VR、AR等技術,搭配高性能圖形渲染引擎,創設逼真場景,展示我國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通過對比生態破壞和修復后的場景,讓學生直觀感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例如,通過塞罕壩林場從荒原沙地變為百萬畝林海的生動案例,講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打造虛擬工廠,呈現不同生產模式的能耗、排污情況,讓學生直觀地理解綠色工業的意義。融入游戲化元素,設計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角色扮演游戲,引導學生沉浸式領會生態文明要點,摸索可持續發展模式。三是建設智能化虛擬實驗室。精準還原熱帶雨林、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模擬生物群落演化、物質循環、能量流動,演示生態平衡維系與破壞過程,探究物種滅絕、棲息地喪失的深層原因。虛擬重現大氣、水質、土壤污染現場,配備專業監測設備模型,提升學生獲取數據、分析成因的實操能力。模擬污水處理、土壤修復、廢氣凈化流程,讓學生在不同治理方案效果的對比中,掌握技術要點,強化動手與探究能力。
(作者張魯彬系海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通訊作者高佃恭系海南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李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