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利軍 通訊員 楊藝辰)“傳統林木育種需要經歷授粉、育苗、測定等多個環節,一個優良品種往往需要三四十年培育。”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院長范國強表示,這種“爺爺栽樹、孫輩乘涼”的漫長周期,已難以滿足現代林業高質量發展需求。而人工智能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能夠突破傳統育種技術的瓶頸,還將加速培育出更多優質、高產、抗逆的林木新品種,為國家木材安全和生態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為此,范國強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林木人工智能育種技術研發與應用的提案》,他建議由國家林草局牽頭建設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大數據平臺,統一數據標準與共享機制,整合并動態更新數據資源,構建多方共建共享生態;由科技部設立國家重點研發專項,攻關林木AI育種核心算法與工具,推動跨學科技術融合創新。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