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林煥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而創新驅動需要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撐。”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華科大”)校長尤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盟民進教育界聯組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為高等教育服務國家戰略提供了根本遵循。結合實際工作,尤政從教育評價改革、產教融合、關鍵領域攻關、人才培養體系等維度,暢談自己的體會并提出建議。
尤政認為,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的關鍵抓手,建議建立“重創新、比貢獻、講質量”的分類評估機制,破除“五唯”傾向,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重點考察學科建設與國家戰略需求的契合度。他介紹,近年來華科大通過“目標定任務、任務配資源、績效看質量”的資源配置模式,將自主科研經費重點投入到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推動基礎研究從“自由探索”向“需求牽引”轉型。他建議高校應通過“五位一體”評估體系,將服務“四個面向”納入考核指標,研究型大學應增加重大原創成果權重,應用型大學要強化人才培養指標。
如何強化產教融合、打造高校與產業協同創新生態?尤政建議,知識傳授要以學校為主、工程能力培養以企業為主,共建工程師培訓中心。近年來,華科大與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已培養出8000余名具備“系統思維+工程能力”的卓越工程師。這種模式有效破解“學生大工程觀不足、工程教育評價機制不完善”的行業痛點,實現“知識傳授—工程實踐—能力認證”全鏈條培養。
基礎研究需要長期投入。尤政介紹,華科大針對關鍵領域攻關,正在實施“卓越培養項目”,首批設立了工業母機、人工智能等6個專項,聯合200余家企業投入研發資金超10億元。學校在光電子、智能制造等領域形成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創新生態,已孵化出華工數控等20余家高科技企業。
在人才自主培養體系構建上,尤政建議,高校可以采取“滴灌式”的人才培養方式,通過本研貫通、學科交叉的個性化路徑,建成未來技術學院等新型育人單元,鼓勵畢業生進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