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北電力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首都師范大學附屬育新學校開展了一堂環保實踐“大思政課”,活動以“青衿踐環保,共繪生態圖”為主題,通過知識講解、科學實驗和游戲互動,把“紅色基因、藍色賦能、綠色生活”三位一體有效融合,實現教學相長、知行合一及交互成長,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注入青春動能,全面系統提升教育思政引領力。
紅色引領:從歷史到現實的跨越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有這樣一片土地——它曾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茫茫荒原,卻在共產黨人60余載的接續奮斗中,化作守護京津冀的百萬畝林海……”一堂“中國共產黨人的生態文明基因”主題微黨課正在華北電力大學主樓開講,該校環境學院學生尤澤楷講述著塞罕壩綠色奇跡背后的紅色密碼,育新學校20余名中學生目不轉睛地看著投影上反差強烈的荒漠與林海圖景,親眼見證中國共產黨“為子孫計、為長遠謀”的初心堅守——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自己動手、墾荒養山”的生存抗爭,到新時代“給地球做手術”的生態治理科技,黨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始終貫穿著“人民至上”的價值主線。
“當學姐講到黨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時,我真正理解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含義。”育新學校高中學生趙紫玥感慨道。井岡山精神宣講團成員、環境學院學生黨員劉禹萌通過影像資料與數據模型,將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生態治理的實踐娓娓道來,從“紅軍竹”到“生態竹”,從“土地法”到“井岡山保護法”,再到10年來電力行業污染物排放量減少超過90%,中國的燃煤發電廠是全世界最干凈的,中國人書寫了一部壯麗的“減排史詩”,變的是一代代人的奮斗方式,不變的是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學生們在跨越時空的初心接力中感受到紅色信仰與綠色發展的同頻共振,深刻體悟了黨的領導始終是打開幸福之門的金鑰匙。
藍色賦能:從理論到實踐的深化
聽完虛擬現實、光影輔助的知識講解,大學生志愿者手把手帶著中小學生進入“環境機理探索”實驗區,通過跨學段協作,親身體驗創新設置的水土流失和植被固土、污染溯源和溫室效應觀測等主題實驗。
環境學院副院長鄭茂盛緊扣我國污染防控攻堅戰以及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的時代命題,依托環境學院在電力行業污染控制技術方面的科研積淀與創新成果,以“看不見的環保英雄——微生物助力水污染治理”為主題,帶領大家直觀感受“小個頭”微生物的“大能量”——如何將渾濁污水轉化為清澈達標的水資源,引導學生從科學視角審視日常環保行為,激發“知行合一”的責任感,同時為青少年播下投身“環境科學”的種子,助力未來成長為守護碧水藍天的棟梁之材。“原來課本里的化學方程式,真能變成修復地球的‘手術刀’!”育新學校學生劉嘉彤邊聽邊在記錄本上寫下實驗感悟。
另一邊,在華北電力大學“資源與環境系統優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里,一場“看得見國家戰略的科技之旅”正在開展。新型技術全固態電池宛如一個“戰略科技力量透視窗口”,讓中小學生直觀領略到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技術基石。環境學院陳哲教授博士生團隊借助惰性手套箱、電化學工作站等先進設備,為來自育新學校的學生們生動演示全固態電池的制備以及充放電實驗。學生們身著實驗服,緊緊圍在實驗設備旁,近距離目睹實驗室中破解儲能難題的 “中國方案”,真切感受能源消費轉型的前沿脈動。學生志愿者們特別講道:“全固態電池堪稱推動中國全面電動化以及能源消費轉型的關鍵核心技術。其高效儲能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的無縫結合,能極大改善電力系統的可靠性和靈活性。”
藍色既是天空的顏色,也是科技的代名詞,更是華北電力大學標識的底色。穿梭在“實驗設備—虛擬仿真—材料展區”三位一體研學場景中的中小學生,將課本中的“碳中和”概念轉化為可觸碰的創新實踐,播種下科學家精神的啟蒙火種。而在向青少年“講科研”的過程中,環境學院的同學們也進一步錨定了自身專業報國的價值坐標,“看著他們眼里的光,我更堅信自己研究的CCUS技術終將讓祖國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綠色生活:從思想到行動的轉變
“塑料瓶屬于可回收物,過期藥品是有害垃圾!”在垃圾分類接力賽區,育新學校學生司浩男快速將卡片投入對應垃圾桶,身后同組的環境學院志愿者李思佳同時對分類邏輯進行講解:“玻璃瓶回收后能減少32%的能源消耗,這就是循環經濟的微觀起點。”
垃圾分類接力賽、環保標志尋蹤等互動游戲,將生態文明教育轉化為趣味化、場景化的沉浸式體驗,同學們通過“分類投遞積分賽”,學習四類垃圾的區分標準,在“找、跑、問”中建立起“垃圾分類—資源再生”的認知閉環。而游戲化教學實踐也悄然推動著環境學子從專業技術的深耕者向科學傳播的接力人角色拓展。“設計游戲時覺得簡單,真上場才發現得把知識‘翻譯’成他們懂的故事,研究落地得從會說‘孩子能懂的話’開始,我也理解了學校思政教育從教到學的規律性、從內容到表現形式一致性是多么重要和不易。”環境學院學生郭軒瑞感慨道。互動啟發、互鑒漸進,這正是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螺旋上升”育人的真諦。
華北電力大學環境學院黨委書記蒲沿洲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是龍頭,要走在前、做表率。華北電力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增強責任擔當,結合學科專業特色、創新思政工作實踐,將小學階段的生態意識啟蒙、中學階段的科學素養培育和大學階段的創新能力提升有機貫通融合,帶動唱響了思政育人的“協奏曲”,為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段割裂難題提供了鮮活樣本。
據悉,下一步華北電力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將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扣能源電力學科特色,發揮學校在能源教育、環境教育、科學教育方面的優勢,通過建立常態化教研機制,開發更加鮮活的系列“大思政課”,推進五育并舉,打造可復制、能推廣的生態文明育人新范式。
在全面建設教育強國、能源強國和美麗中國的新征程上,華北電力大學以思政課改革創新為抓手,正書寫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生態答卷。這場聯動課堂,正是青年一代用行動詮釋這一真理的生動注腳。或許,這就是教育最生動的模樣:一顆種子喚醒另一顆種子,一片綠意綿延成整個春天!(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焦揚)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