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而英才濟濟之道無非有二:一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二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中小學階段是培養英才的關鍵時期,在人才成長鏈條中起著基礎性、支撐性作用。普通高中如何切實做好英才培養?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簡稱“湖南師大附中”)的答案是:建設研究型高中,培育研究型學生,為培養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奠基。自2015年起,學校啟動了創建研究型高中的卓越計劃,開展了學術治校、研究育人的十年求索。
一、研究型高中:一種自主辦學模式和特色發展樣態
(一)研究型高中的內涵特征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研究型高中不是某種新型體制學校,也不改變普通高中性質,只是在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指導下的一種自主辦學模式和特色發展樣態。建設研究型高中是一項先行于理論、生成于實踐的開創性工程,目前國內尚無研究型高中的明確而權威的定義。
湖南師大附中的研究型高中,是以研究為導向、以“培育研究型學生、為培養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奠基”為目標、以實施基于問題探究的教育為特征的普通高中,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主張研究是一種方式而非專家學者的專屬領域,倡導天天是研究時、處處是研究所、人人是研究者,全力營造“研究地學習、研究地教學、研究地管理、研究地服務”的校園生態和崇尚研究、勇于創新的校園文化。其次,以問題探究為主線,引領學生開展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研究,促使他們“像一名數學家思考數學、像一名歷史學家思考歷史那樣,使知識的獲得過程體現出來”,[1] 循著科學家走過的求真求是之路,感受知識發現的過程,體驗科學方法的運用,從而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再次,以培育核心素養特別是科學素養為追求,針對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求精準施策,在捍衛有教無類的機會公平前提下確保因材施教的過程公平,促使人人成人成才、個個人生出彩。最后,以向研究型大學輸送合格生源為指向,精心呵護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潛心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思辨能力、探究習慣和科學精神,為拔尖創新人才的茁壯成長打底奠基。
(二)研究型高中建設的求索歷程
湖南師大附中具有“科研興校、科研強教”的辦學傳統,學校“科學教育見長,人文素養厚重”,具有培養高素質創新潛質人才的良好基礎。
2012年,湖南師大附中受湖南省教育廳委托開展現代教育實驗學校建設,努力構建“依法治校、學術治校、民主治校”的現代學校治理體系。2015年,對標學術治校的目標,學校開始了創建研究型高中的新探索。歷經近兩年的謀劃與論證,2017年6月學校出臺《湖南師大附中研究型高中建設方案》,明確了“建設研究型高中,培育研究型學生,為培養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奠基”的總體目標。圍繞研究型高中建設方案,學校組織全校師生從課程開發、課堂改革、課題研究、隊伍建設、平臺搭建、氛圍營造等多個領域全面展開理論探究和實踐探索。學校成立學術委員會、課程委員會、科技創新中心、教學指導委員會等學術性機構,組建由省級重點規劃課題“研究型高中建設的校本探索與實踐”和近40個子課題構成的研究型高中建設課題群,積極申報并被確認為湖南省“十三五”“十四五”教育科學研究基地。
2021年進入“十四五”后,學校提出“建設高質量、學術性、更幸福的研究型中學,實現從優質學校向卓越學校的跨越”的新目標新任務。我們認為,“高質量”是研究型高中的基本追求,“學術性”是研究型高中的基本特征,“更幸福”是研究型高中的基本價值。建設研究型高中,旨在推進普通高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師生的研究能力和學術素養,從而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對學生幸福人生負責,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學校聚焦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育人方式改革、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教師專業發展等領域開展重點攻關,收獲累累碩果,其中《普通高中研究型教師校本培養創新實踐探索》等3項成果榮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二、研究型高中建設的實踐路向
研究型高中應有以研究為先導的校園文化,有凸顯研究特質的校本化課程體系,有研究氣韻流動的研究型課堂,有崇尚學術的研究型教師,有濃厚的研究氛圍和必要的資源條件等。因此,學校在課程建設、課堂教學、隊伍建設、育人模式、運行機制、環境建設等方面積極開展創新實踐。
(一)以科學素養為核心開發研究型課程
研究型高中必須構建扎實、凸顯研究特質的特色課程體系。湖南師大附中在對國家普通高中課程進行校本化實施的基礎上,構建了由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卓越課程三級課程構成的研究型課程體系,即人本課程體系。從研究視角看,該體系包括顯性研究型課程和隱性研究型課程兩大類型。
顯性研究型課程,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主,主要包括以下幾類課程。一是體驗教育課程,包括軍營生活體驗、農村生活體驗、企業生產體驗及社區服務體驗等,要求學生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屬于以實踐探究為特征的顯性研究型課程。二是研學旅行課程,包括紅色記憶、古韻中國、民俗文化、文學尋根、新農村采風、高校訪學等,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社會參與”,屬于以問題探究為特征的顯性研究型課程。三是考察調研課程,包括社會調研、野外科考、國學活動等,要求學生帶著課題或專題開展項目化、專題化探究實踐,屬于以項目化學習為特征的顯性研究型課程。四是研究性學習課程,要求學生在課內學科學習或課外社會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展開探究,屬于以研究性學習為特征的顯性研究型課程。
隱性研究型課程,是顯性研究型課程之外的所有課程。學校強調所有課程實施都要以研究為先導,基于真實問題情境開展探究式、任務型、項目化、體驗式等學習活動。其主要類型包括:一是各學科問題探究式研究型課程,所有學科均“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主線、以問題探究為驅動”,組織學生研究地學習,全面凸顯課程的研究特質;二是各學科實驗體驗式研究型課程,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各種資源,引領學生開展觀察、實驗、測量、探究、考察、體驗、調查、編程、種植、養殖等學習活動,強化實踐操作、情境體驗、探索求知、親身感悟和創新創造;三是跨學科主題學習式研究型課程,有機整合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調動多學科的知識、方法、技能、思維、資源等,開展多學科融合融通式學習;四是泛學科項目化學習研究型課程,通過主題融合重構課程內容、學科聯動重組學科知識等方式,引導、指導、督導學生開展類似科學研究的任務驅動型、項目推進式學習活動。
(二)以問題探究為核心創設研究型課堂
研究型課程需要研究型課堂來具體落實,湖南師大附中的研究型課堂特征可概括為“一線二研三導四學”。
所謂“一線”,即以問題為主線。教學圍繞問題展開,教學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不以問題解決為目標,而以激發學生創生更多新問題為追求;教學始于發現問題,終于發現更多更大的問題。
所謂“二研”,即“研究地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研究地學習”即從各學科課程學習過程中選擇和確定問題,開展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探究,屬于課內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指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開展“類似科學研究”的專題探究,屬于課外實踐活動。
所謂“三導”,即教師引導、指導、督導。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指導、督導學生開展“研究地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成為任務驅動者、興趣維持者、活動組織者、方法指導者、過程督導者、質效評價者。
所謂“四學”,即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學生成為學習主體和主人,積極投身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學習活動,在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探究中不斷增強問題意識、思辨能力、探究習慣和科學精神。
(三)以專業發展為核心培養研究型教師
培育研究型學生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必須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領銜擔綱。多年來,湖南師大附中弘揚“慎選良師、精育名師”的傳統,針對教師專業發展方向不明、動力缺乏和校本培訓體系不完善、難以考評等問題,開展研究型教師校本培養創新實踐。
一是明確內涵結構,開展定向性培養。學校倡導教師“成為研究者”,以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提高育人質量為己任,集教育理想追求者、教育理論修習者、教育實踐反思者、教研科研行動者于一身,成為富于情懷、勤于學習、長于實踐、崇尚學術的研究型教師。
二是創設四格模型,開展層級型培養。學校創設“四格”模型,整體規劃、梯級推進、分類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組織新入職、新入校、新入門教師“入格”培訓,助其跟跑;促進合格教師“升格”為骨干教師,伴其并跑;鼓勵骨干教師“創格”成為名師,激其領跑;倡導名師型教師養正出奇,大膽“超格”,行走在教育家成長路上。
三是建設四大工程,開展項目化培養。學校啟動四大工程,針對不同類型教師開展項目化培養:每年組織新入職、新入校、新入崗教師師徒結對,實施“青藍工程”;每4—5年組織一屆青年名師培養項目,實施“青名工程”;利用各級各類名師工作室打造“首席名師導航、名師領航、學員從游”的研究型教師專業發展雁陣,實施“名師領航工程”;借力國培高端研修、教育高峰論壇、名師評聘機制等激勵教師爭做未來教育家,實施“教育家孵化工程”。
四是打造四大平臺,開展全方位培養。學校創辦“之謨教師研修院”,打造修學、培訓、磨課、學術等四大平臺,組織教師開展“修學教研一體化”校本研修,采取坐下讀、圍攏辯、結對幫、請來教、送去學、推出講、進堂聽、登臺賽、定時考、靜心研、埋頭寫、大力激等方式,全方位助力研究型教師專業發展。
五是組織四項考評,開展跟進式培養。學校開發多樣化測評工具,構建由學分管理、質量考評、成長報告、表彰激勵等構成的研究型教師校本培養質量考評體系,定期開展專業研修過程性評價、發展質量階段性評價、培養周期綜合性評價和年度教師激勵性評價,全面全程全方位考核評價研究型教師的師德修養、學識水平、實踐本領和研究素養。
(四)以崇尚研究為核心營造文化氛圍
建設研究型高中,需要樹立“以研究為先導”的共同價值觀,營造崇尚學術、激勵創新的文化氛圍,促使學校成為鼓勵創新、大膽實踐、不斷反思、追求特色、合作共享、充滿活力和具有不斷自我更新能力的研究型成長共同體。
一是培育創新文化。創新文化是研究文化的核心,中小學校培育創新文化,就是要打造敢于創新、樂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文化。其一,倡導理性質疑,培育師生的問題意識,促使他們敏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樂于探究問題;其二,倡導勇于創新,培育師生的思辨能力,促使他們獨立思考、辯證分析;其三,倡導求真務實,培育師生的探究習慣,促使他們大膽假設、認真求證,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其四,倡導包容失敗,培育師生的科學精神,促使他們勇于嘗試、大膽試錯、無畏失敗、百折不撓。
二是弘揚科學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弘揚科學家精神。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領和思想保證。”[2] 科學素養教育,離不開科學家精神引領。其一,突出愛國精神,堅持國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心懷國之大者,自覺融“小我”于“大我”;其二,突出創新精神,培養思辨性、批判性、創造性等科學素養,鼓勵拓展新視域、探尋新路徑、無畏攀登險、敢為天下先;其三,突出求實精神,開展基于真實情境的探究實踐,務求合實際、切實用、有實效;其四,突出協同精神,秉持共贏理念,弘揚團隊精神,強化融合思維,善溝通會合作。
三是涵養優良學風。其一,涵養自主的學風,強化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具有主動的態度、濃厚的興趣、良好的習慣,具有積極心理品質和耐磨抗挫能力;其二,涵養合作的學風,學會溝通交流、合作分享,增強學習共同體、研究共同體、發展共同體意識;其三,涵養求真的學風,尊重科學,尊重事實和證據,具有問題意識、實證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其四,涵養務實的學風,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堅持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學會在真實情境中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與實踐創新。
三、研究型高中建設的育人策略
創建研究型高中的目的,不是創辦一所新型體制學校,而是闖出一條育人育才新路子,為培養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奠基。湖南師大附中潛心培育的研究型學生畫像,是“素質全面,個性優良,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潛質學生。學校育人策略可以概括為“一核兩型三向四度”。
(一)一核:以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為核心
“以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為核心”,是指在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下重點發展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科學素養不是教師直接教出來的,而是學生置身真實問題情境,歷經問題提煉、解剖與解決的探究實踐過程之后逐漸形成的。湖南師大附中從實際出發,將高中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目標鎖定在問題意識、思辨能力、探究習慣、科學精神等方面。創新過程往往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培育研究型學生,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敏銳、篩選問題的智慧、研究問題的勇毅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在我們的觀察中,不少學生長期患有“思辨缺席癥”。培養研究型學生,必須摒棄“聽話教育”,挑戰“教師永遠是對的”“學生必須服從教師”等固有觀念,倡導學生獨立思考和求異求新。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3] 培養研究型學生,就是要喚醒這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幫助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學精神是科學的靈魂,是科學素養的核心,培養研究型學生必須厚植追求真理、崇尚創新、實事求是等科學精神。
(二)兩型:實施普惠型、卓越型科學素養教育
科學素養教育應該面向全體,而不是精英教育專享課,旨在造就“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為此,湖南師大附中構建了普惠型、卓越型“兩型”科學素養教育模式。普惠型面向全體學生,采取課內“研究地學習”和課外“研究性學習”等方式提高課程學習的“研值”,引領全體學生開展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探究,像科學家一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卓越型面向學生個體,根據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創設多樣化、可選擇的卓越課程,服務學生科創普修、人文精修、專長深修、競賽專修等個性化需求,促使學生“有選擇地追求卓越”。“兩型”模式的最大特色是實現了面向全體與服務個體相結合、機會公平與過程公平齊保障。
(三)三向:向內、向外、向網共構科學素養教育生態圈
科學素養教育是關涉教育大生態、全鏈條的系統工程,必須打通育人壁壘,構建大中小一體、家校社聯動的協同共育機制。湖南師大附中充分利用大學附中、集團化辦學、人才共育基地等辦學優勢,創設“三向”模型,構筑“學校主陣地+社會大課堂+網媒新天地”的科學素養教育生態圈。所謂“三向”,一是向內挖潛,通過打造研究型文化、開發研究型課程、創設研究型課堂、組織課內“研究地學習”和課外研究性學習、開展研究活動等方式,實施基于問題研究的教育教學,筑牢科學素養教育學校主陣地;二是向外銜接,主動爭取并科學整合政府、高校、家庭、社會、自然等多方資源,探索大學中學合作育人新路徑;三是向網鏈接,利用智慧院校、智能教室、仿真實驗室、虛擬廠礦醫院、電子圖書館等智慧學習空間,鏈接智慧學習資源,開辟網構化、泛在化、智慧化的科學素養教育網媒新天地。
(四)四度:提高度、延長度、拓寬度、掘深度
培養研究型學生,必須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全面關注學生發展的高度、長度、寬度、深度。其一,價值塑造鑄魂,提升學生發展高度。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科學素養教育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堅定學生為國家戰略服務、為民族復興奉獻的理想信念,增強學生做頂天立地中國人的志氣、意氣、骨氣和豪氣。其二,素質導向固本,延伸學生發展長度。伴隨學生“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并“達到光輝的頂點”的,往往不是印在書本上的現成知識,而是諸如好奇心、想象力、問題意識、思辨能力、探究習慣、科學精神之類的科學素養。“愛之深則為之計深遠”,科學素養教育要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著想,強化素質導向,致力于培育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三,科學教育賦能,拓展學生發展寬度。理想的科學家潛質,應該是既具有良好的數理思維,又具有良好的哲學思維、文學修養和審美情趣,必須樹立大科學教育觀,努力踐行“科學教育見長、人文素養厚重”的育人理念,促進學生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其四,問題探究培根,挖掘學生發展深度。淺嘗難得真味,淺水難養蛟龍,要實施基于問題研究的教育,適度在“深”字上做文章,培養學生深度志趣,引導學生深度學習,鼓勵學生深度思考,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引領學生重走科學家走過的求是、求真之路。
本文系湖南省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拔尖創新人才小中大貫通式培養實踐探索”(項目編號:Z2023181)的研究成果
(謝永紅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黨委書記)
《人民教育》2025年第2期
[1] 季愛民. 試析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J]. 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6):29-31.
[2] 習近平. 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J]. 求是,2021(24):04-15.
[3] 田慧生,陳如平,劉曉楠. 教育實踐 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價值追求—中小學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和模式調研報告[J]. 人民教育,2008(12):09-13.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