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轉型與融匯:中外合作辦學“2.0版”關鍵詞

發布時間:2025-04-11 作者:孟韜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神州學人》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增強高等教育綜合實力,打造戰略引領力量;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樞紐和建設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重要途徑,正經歷著從傳統的人才培養、教學授課向創新引領、科教融匯的升級,從“知識搬運工”向“創新策源地”的轉型,成為支撐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可或缺的力量。本文通過分析由全國中外合作辦學聯席會評選的20家機構優秀案例及11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大學的科創實踐,展現中外合作辦學在科技創新以及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中的顯著成效與獨特價值,并以此展望中外合作辦學科技創新的未來發展。

中外合作辦學科技創新的實踐與經驗

中外合作辦學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形式,經過40多年的發展,在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多樣化教育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國家外交與人文交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在重視教學與人才培養的基礎上,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開始朝著重視科研與科技創新的“中外合作辦學2.0版”升級,辦學重點從知識傳授、學生出國轉變為知識創造與科技創新,院校角色也從“知識搬運工”轉型為“創新策源地”。

這一轉型有著多方面的背景和動因。其一,新一輪科技革命已轟轟烈烈啟動,科技創新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國際角逐的主戰場。其二,越來越多的國內一流研究型高校開辦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科教融匯趨勢明顯。其三,前沿科技探索需要國際協同,中外合作辦學天然具有國際交流合作的屬性,依托于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雙重資源,中外合作辦學在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方面獨具優勢,能夠在科教興國中擔當重任。

眾多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在科技創新、學術研究方面開展了積極實踐,做法和經驗豐富多樣、層出不窮,可為更多院校所借鑒。

第一,提高辦學層次,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層次教育迅速發展。

不少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在做好本科層次教育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國際化優勢,積極開展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層次教育,匯聚國內外高端師資,增強了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根據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數據,截至2024年底,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含11所中外合作大學)和項目共有298個開設了碩士及以上教育層次,其中21個項目開設了博士層次,幾乎所有的中外合作大學均開設了碩士和博士層次。例如,上海紐約大學有10個博士專業、7個碩士專業是與美國紐約大學相關院系合作開設,畢業時授發紐約大學學位;西南交通大學利茲學院在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5個一級學科中招收雙學位博士。

相較于一般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的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更加多元。招生方面,有全國統招,也有采取自主招生的非統招模式。學位授予方面,根據中外雙方協議,可能獲得雙學位,也可能獲得單一中方或外方學位。多元化的模式使得中外合作辦學的研究生人才培養具有創新性與靈活性,更加適于科技領域國際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第二,設置前沿交叉專業,在國家急需領域培養高水平人才。

中外合作辦學院校通過借鑒國外大學的專業設置經驗,引進和共享國外大學的課程、教材與科研資源,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領域,設置諸多前沿交叉專業。同時,教育部門在審批時也會向這些“高精尖缺”專業有所傾斜。例如,目前已有12個機構和項目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包括華南師范大學與英國阿伯丁大學合作設立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以及浙江工商大學與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合作設立的人工智能學院。再如,電子科技大學格拉斯哥學院開設了微電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北京理工大學北理鮑曼聯合學院開設了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丹學院設置了納米科學與技術、基因組學、食品安全與健康、化學工程、創新管理等新興專業,中外聯合開展博士培養。

第三,引進與融合并重,構建國際化科研平臺。

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在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注重與本土資源的融合與創新,產生協同效應,構建起國際化科研平臺,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引進了法國卓越工程師培養理念,打造了法國“預科-工程師”與我國“本科-碩士”相融合的本碩一貫制培養模式,強化機械、電子信息、系統工程等專業的交叉融合,引進法國工業科學實驗設備30套,創建“數據科學”“智慧能源”“復雜系統”等6個中法聯合實驗室,與27家企業簽訂了70余個科研合作項目,推動了復雜技術領域的創新發展。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引進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前沿專業設置經驗和先進的科研理念,結合自身生物學學科優勢,在生物醫學專業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在生物信息學專業培養本科生。學院建成公共技術平臺、實驗動物中心和生物醫學與健康轉化研究中心,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環境。

第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三維一體”的教育與創新體系。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注重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轉移“三維一體”的教育與創新體系。西交利物浦大學推行“2+2+1”戰略——聚焦智能制造、數字技術兩大領域,建設校企聯合實驗室及產業研究院兩類載體,制定一套產教融合標準,聯合蘇州市政府、海爾集團等企業共建西浦創業家學院(太倉),已建成芯片學院、智能機器人學院等7個行業學院。學校還建立了創新工場,采用學術和企業的“雙導師制”,既為企業實際問題提供快速解決方案,也為師生的成果轉化提供孵化平臺,已累計培育10余家智能制造初創企業,實現了“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的融合。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借鑒德國的理念和技術,建設了國內首個“工業4.0-智能工廠實驗室”,通過與德方和企業的合作,形成了“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等實踐課程群;設立智能網聯汽車研發中心,與多個知名汽車企業合作開展科研項目,推動了智能網聯技術的創新和成果轉化,大大縮短了轉化周期。

中外合作辦學科技創新的成效與價值

中外合作辦學憑借自身國際化的天然屬性,通過創新要素的跨國整合和科創人才的跨國流動,在尖端技術領域形成顯著的國際協同效應與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機制。“國之交在于民相親”,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外合作辦學可以利用其非營利性、“中立”的學術平臺功能,發揮“粘合劑”作用,通過持續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中外往來,服務國家外交,進一步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科技創新力量的壯大,其成效與價值也日益彰顯。

第一,科研成果豐碩,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

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在新能源、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壟斷。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研究團隊開發了系列軟件,突破美國對我國在高性能、高分辨率模擬工具上的禁限,實現了國產替代。該學院積極參與了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物理設計等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得到了高度評價;研發并實施全球首套核電廠取水口海生物實時監測系統,并在中國廣核集團獲得推廣。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依托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成立了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由徐揚生院士領銜,多位世界級科學家擔任導師,是全球機器人領域最具創新活力的學術研究機構之一。研究院在機器人傳感、控制、交互等方面取得多項突破,成功研制出30多個機器人智能系統,研究成果先進,且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第二,科教融匯式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注重以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導向,通過科研與教學的融會貫通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西南交通大學利茲學院在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等領域,注重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從實際問題出發,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院與英國利茲大學合作創建“工程實踐與創新國際聯合中心”,為學生提供一流的科研實踐平臺。近3年,學生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A類競賽并獲得國家級特等獎、一等獎30人次;畢業生主要就業單位為中國中車、中國鐵建等軌道交通龍頭企業,以及華為、大疆、比亞迪等知名企業。西北工業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工程學院在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兩個專業開展合作辦學,設立了中英先進材料與結構研究院,有效提升兩校在新材料領域的前沿合作。學院以賽促研、以賽促學,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成績優異,獲國際級競賽獎項125項、國家級競賽獎項105項、省級競賽獎項206項;在第五屆至第九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中,獲國際金獎7項、銀獎5項、銅獎18項;累計發表論文240篇,其中SCI論文82篇,授權專利86項。

第三,構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擴大國際影響力。

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積極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促進與國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合作,推動了科技創新,也擴大了國際影響力。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學習超市”(Learning Mall)搭建了一個線上線下融合的創新型全球教育平臺。該平臺并非只面向學生,而是致力于構建一個全球的學習社區,整合集納全球教育資源,也向世界傳播中國的教育方案。2023年,該平臺獲得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創新中心頒發的“高等教育數字化先鋒案例獎”。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與索邦大學、蒙彼利埃保羅-瓦萊里大學、KEDGE商學院等多所法國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邀請國外專家來校講座、互派教師和學生、共同舉辦學術會議等方式,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建設有“江南學術交流中心”“中法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中心”“中歐文明論壇”等多個交流平臺。

中外合作辦學科技創新的未來使命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即是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制度型開放和制度型創新,并以此為動力和基礎促進科技創新。近年來,在全球科技創新格局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通過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辦學層次、開設“高精尖缺”專業、集聚和培養中外創新型人才、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加強國際學術交流等措施,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領域的科技創新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豐碩成果,使得中外合作辦學成為推動國家科技創新的一支異軍突起的力量,也因其天然的國際化屬性和人文交流特點,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然而,中外合作辦學也面臨著中美博弈加劇、逆全球化抬頭等風險挑戰。個別機構和項目的停止招生為中外合作辦學帶來了較大影響。站在世界變局、科技革命與教育變革的交匯點,中外合作辦學院校的使命已逐漸從“引進復制”轉向“吸收創新”,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中西文化、人才與知識的融匯以及科教、產教的融匯,通過培育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建設國際化科創團隊與平臺、整合跨學科科研資源、多元化合作國別、構建鏈接全球的科創網絡、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形成更具韌性的創新生態系統,才能夠化解地緣政治風險,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獨特的價值,取得更大成就。(作者系東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外合作辦學聯席會秘書長)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十八禁无遮挡99精品国产| 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第13页|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午夜福利麻豆国产精品| 精品麻豆国产色欲色欲色欲www|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免费观看|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国产人精品视频69|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不卡|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小说|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久久精品2020| 99视频全部免费精品全部四虎|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91在线|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大全|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二国产精品|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男同|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岛国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先锋影音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777午夜精品久久av蜜臀|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偷窥女厕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衣|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四| 9久热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